陈姓起名通典女宝宝,陈姓起名通典女宝宝名字?

陈姓起名通典女宝宝,陈姓起名通典女宝宝名字?

陈姓的主源出自周武王分封的陈国,相传为帝舜的后裔。陈国的开国国君叫妫满,谥号为胡公,故又称胡公满、陈胡公满。陈国地处中原豫东平原,范围大致是今河南开封以东,至安徽亳县以北,都城宛丘,即现在的河南淮阳县。这本是一块物产丰饶的富庶之地,但因陈国国君不能发愤图强,励精图治,致使上下荒嬉,很快便衰落了。公元前479年,楚惠王发兵北伐,杀掉了陈闵公,陈国从此灭亡。亡国后的陈国王室子孙以原国名为氏,因称陈姓。

此外,陈姓还有多个来源,是个多源的姓氏,但在历史发展中,出自陈国的这个支派始终占主流,故后来陈姓人多以古陈国开国国王胡公满为得姓源头。陈姓在繁衍播迁中形成“汝南”、“颍川”、“下邳”、“广陵”、“东海”等多个郡望。宋以后,江州义门陈氏崛起,成为分布最广、族众最多的强宗巨族,以致有“天下陈氏出江州”的说法。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陈姓是名列第5位的人口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4.53%,分布以南方居多,除台湾外,大陆以广东为最,占全省人口的10%以上,次为四川、福建、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山东等省。

陈氏是清远的第1大姓氏,现有35万多人,分布遍及市城各地,尤以英德、清新、阳山为多,占全市陈姓人口70%以上。

现存史籍表明,最迟在唐末,陈姓人已人居今清远市域。但现居陈氏诸族支是宋以后迁来的。最早的是连州西岸冲口陈氏,人迁于北宋初年,其开基祖陈伯先于北宋开宝年间(968 ~ 976)由广州迁此定居。这个家族现已传40余世,族裔散布西岸、东陂、保安与连州镇等地,丁口逾万。其二世祖陈铸、陈铨兄弟俩同登北宋天圣丁卯科( 1027)进士榜,被世人传为美谈。冲口古村因有纪念陈铸兄弟中式的双桂坊、进士亭和崇德坊、启明坊、陈氏宗祠等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建筑设施而被选入省级古村落。

较早入境的还有清城石角田心陈氏。其开基祖陈嘉裕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 ~ 1161) 由今东莞桥头迁来,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开居历史,传承到第37代。后裔除外迁他地的外,留居本地的主要衍居石角的田心、塘基、马头与横荷的大有旧屋等地,计有6000多丁口。20 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先后担任过韶关市乳源县委书记、韶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陈京就出自清城石角陈氏族支。

人口最旺的是陈阳满家族。据其族谱记载,陈阳满生于元至正十- -年(1351),系江州义门陈氏91世祖。原籍福建上杭。元末,少年陈阳满随父陈龙颜由闽入粤,几经辗转徙居。明洪武初年,陈阳满应征从戎,屡有升迁,后奉命统兵征抚阳山“瑶乱”,立有大功,于洪武三十一年( 1398)被敕封为瑶长官。于是,陈阳满便在今英德大湾和阳山杜步两地购置田产,修建豪宅,安排诸子分居创业。这个家族有财有势,儿子们都娶几房妻妾,后裔繁衍昌盛,迅速发展成为清远市域陈氏族群中人口最多的大族。其后裔主要散布于英德的大湾、洽洗、黄花、九龙,清新的石潭、浸潭,阳山的杜步、阳城、青莲、江英、小江等地,成为当地陈姓中的主体族支。据统计,今大湾、浛洗、黄花、九龙石潭、浸潭6镇有6万陈姓人,其中绝大多数属其后裔。北伐名将陈可钰(清新石潭人)是这个家族引以为荣的族星。英德是清远陈氏人口最多的县域,现有9.2万人。主要族支除上述的陈阳满家族外,人口逾万的还有陈符、陈思盛两大家族。

陈符,祖籍福建上杭,族谱称其为江州义门陈氏98世祖。明初,陈符随祖父由闽人粤,辗转徙居兴宁、长宁(今新丰)等地。宣德年间(1426~ 1435),陈符携3子由长宁移居今英德西牛响鼓岭开创基业。其后裔繁衍迅速,瓜瓞绵绵,散布英德的西牛、大洞、水边、英城、石灰铺、连江口,清新的禾云、鱼坝、高田,连州的大路边等地的100多个自然村,并有分支移居市外和海外,族众数以万计,仅发祥地西牛就有1万余众。

陈思盛,祖籍亦在福建上杭,至其祖父才始迁广东龙川。明正统年间( 1436~ 1448) ,陈思盛由龙川迁今英东桥头板铺开创基业。他生育8个儿子,后裔演绎成8大房支,散布英德的桥头、大镇、鱼湾、青塘、大站、望埠、沙口、英城、横石塘、黎溪,清新的太和、龙颈、江口、石马、桃源,清城的横荷、东城,佛冈的高岗、水头、石角、汤塘,连州市龙坪以及市外、省外与海外多个地方,人口数以万计,发祥地桥头有其裔4000余众。

清新有8万多陈姓人,其中大部分族众分属上述陈阳满、陈符、陈思盛三大家族的成员,其他族支中,较大的支派是来自四会桥下里陈氏,主要分布于南冲、石坎一带,逾6000丁口。

清城龙塘半月村陈氏,开基祖陈智盛来自潮州揭西县回姑山土尾村,人迁于清雍正年间,今已传到第10代,后裔主要衍居龙塘、横荷两地,逾5000丁口。清城源潭莲安陈氏,清嘉庆年间由粤东丰顺石湖乡迁来,现有2800余人。该镇青龙陈氏,清康熙年间由从化龙潭乡分枝而来,现发展到2500余人。

陈姓是清远最大姓氏,来源复杂,支派繁多。除上述大族外,人口一两千的中小族支甚多,如英东桥头坪山陈氏,开基祖叫陈仲一郎,先祖亦属由闽人粤的客家姓氏,仲一郎于明中期人居坪山,传21代,现有后裔1500余,已故的清远市市长陈权即其后裔;连州龙坪大用村陈氏,开基祖陈赋斌于明成化十年( 1474)由湖南临武迁来,后裔散布西江、龙坪、东坡等地,约2000丁口;连州大路边凤头岭陈氏,开基祖陈传叟于明洪武年间由江西吉州庐陵县迁来,已传27代,丁口逾千;连州保安中坳陈氏,开基祖陈国政,明末由南京接桂巷迁来,传承18代,1400余丁口;连南三江寨脚陈氏,开基祖陈进,原居北京,因遇祸,于明永乐年间直接由北京长安街迁来,已传25代,族众衍居连南三江、连州鹅公潭和连山县城等地,丁口逾千。

还有不少这样的族支,因限于篇幅,难以尽述。在清远人文史上,陈氏是一个很有光芒的姓氏,产生过众多光耀史册的人物。

钟灵毓秀的连南三江为清远陈氏哺育了第一颗耀眼的族星-陈拙。 此公取名奇特,名拙,字用拙,唐末五代人。唐天祐二年(905)考中进士,授著作郎。后仕南汉为吏部郎中,知制诰,其政治才干甚得南汉王赏识。不过,其人驰名不在政治而在艺术,尝著《大唐正声琴谱》,载历代琴家曲论、操名及古帝王.名士之善琴者;又以古调缺徵音,补《新微音谱》10卷。该书是难得- 见的粤人音乐类著作,时人争相传抄,影响深广。今佚,殊为遗憾。

南宋时期,连州出了个陈宗谔,工文章,不从时尚,家设“养源堂”,著述甚丰。抗金名相张浚谪连期间,独喜与他论文。张浚子械尝赋诗赞之。

清初,英德出了个陈嘉谟名士。此公学富品端,淡泊名利,致力于设帐授徒,足不履市。时田从典(后官至宰相)出任英德县令,奉诏创建近圣书斋,特单骑谐庐,恭请嘉谟主讲,谟以年老谢辞,荐其高徒张鼎臣代行。鼎臣果不辱师荐,颇有建树。

近现代史上,清远陈姓光彩夺目,人才迭出,入录于各县(市)新版志书《人物传》的有清远县籍陈可钰、陈守仁,英德籍陈荣畿、陈国贝、陈瑞初、陈日斋,阳山籍陈昌谟、陈蔚其、陈汝锡、陈见田、陈丹青、陈枫、陈维礼、陈凤冈,连山籍陈承丕,连州籍陈廷佐等。其中陈可钰、陈见田、陈枫3人,尤为有名。

陈可钰是今清新石潭人,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考入两广陆军学堂,后追随孙中山革命,先后担任过总统大本营警卫团团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副军长、代军长、国民政府中央政务会议委员会委员兼广东省政府委员及省军事厅厅长等职务。民国11年(1922) 6月,陈炯明突然叛变革命,炮轰总统府,陈可钰在保卫总统府的血战中立有奇功;在民国15 – 16年的北伐战争中,陈可钰以代军长的身份亲率第四军进克两湖,屡战屡胜,势如破竹,贏得“铁军”的光荣称号。后因病归里疗养,对家乡的文教事业多有贡献。

陈见田是阳山黎埠人,15岁随叔父陈昌谟去广州就读陆军速成学校,继进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深造。军校毕业后,历任见习官、排长、连长,民国14年( 1925)升任营长,翌年参加北伐,升任团长。民国25年升任旅长,民国26年任国民政府兵役部参事。民国28年率部参加粤北保卫战,在清远源潭和从化良口、牛背脊等地,与日寇展开阵地争夺战,激战七昼夜,顶住了日军的进攻。民国31年先后升副师长、师长,继续在粤北地区抗击日军。民国33年任军政部兵役署副署长,同年11月任军事参议院能议,民国34年复任少将。民国35年,升任国民党63军中将副军长。民国37年,因脑出血病逝于广州。

陈枫是阳山黄坌人,后随父迁居阳山小江。民国24年( 1935)在广州广雅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青年团。民国26年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民国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奉派回阳山工作。民国28年任中共阳山支部书记,在阳山卓有成效地组织开展了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民国29年后先后担任中共北江特委宣传干事,港(江)从(化)工委书记、北江路东地委常委、组织部长兼港(江)从(化)花(县)分委书记,领导开展抗日斗争。民国35年奉调广西,先后任桂柳区委特派员、区工委书记、广西省城市工委书记,对广西解放事业多有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西梧州市委书记,柳州市委书记,南宁市市长、市委书记等职务。1965年奉调外交部,先后出任亚非司副司长,驻阿富汗布隆迪冰岛毛里求斯等国大使,为我国外交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来源《清远姓氏》
清远市史志办公室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ingzio.com/10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