祉字取名为什么不好听了,祉字取名好不好?

二十七、豫州之战

“(周喁)与(孙)坚争豫州,屡战失利。会次兄九江太守(周)昂为袁术所攻,喁往助之。军败,还乡里,为许贡所害。”

——《三国志·孙坚传》注引《会稽典录》

此时,孙坚正在洛阳忙得不亦乐乎。

去年(初平元年190年)二月,董卓迁都长安时,“焚烧洛阳宫室,悉发掘陵墓,取宝物”(《三国志·董卓传》),孙坚攻入洛阳后,全力“修诸陵,平塞(董)卓所发掘”(《三国志·孙坚传》)。孙坚在井中“探得汉传国玺”,也在此时。

本来,讨董联军浩浩荡荡十万余人,然而真正给以董卓痛击的,却只有孙坚,董卓最担忧的,也是孙坚。在初平元年(190年)盟军连败三场(曹操败于荥阳、孙坚败于梁东、王匡败于孟津),袁绍迟疑不进、酸枣联军瓦解、天下驻足观望之际,只有孙坚率领孤军奋进,三战三胜,提振了天下士气,让藐视天下的董卓如芒在背。

董卓对孙坚极为忌惮,甚至派人“来求和亲,令(孙)坚列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许表用之”(《三国志·孙坚传》)。要不咱们还是别打了,结成亲家吧,孙坚老弟你开列出一个你们孙家能够出任刺史、郡守的子弟名单,我老董一定全部任用。孙坚坚决拒绝了董卓的利诱。

现在听说有人在后方使绊子、捅刀子,本来就窝了一肚子鸟气的孙坚,立即撤军班师,袁术也立即组织反击。

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一仗,周喁以逸待劳,江东猛虎孙坚竟然战败了。

孙坚首战失利,袁术“遣(公孙)越与(孙)坚攻昂(周喁)”,赶紧派前来结好的公孙瓒堂弟公孙越,率千余精锐骑兵火速增援,不料再次战败,公孙越也“为流矢所中死”(《三国志·公孙瓒传》)。

袁氏兄弟内讧的第一仗,袁术一方战败,不仅丢了孙坚的屯兵之地阳城(甚或州治),还搭上了公孙越的性命,孙坚不得已退回到鲁阳大本营。

阳城之战的后果就是,公孙瓒把一腔怨恨撒向袁绍,“余弟死,祸起于(袁)绍” (《三国志·公孙瓒传》),两家从此成为死敌;袁术也把一腔怒火撒向袁绍,两兄弟算是彻底、公开翻了脸,并较上了劲。

袁氏兄弟矛盾加深,翻脸瞪眼,各成势力。

袁绍和老朋友曹操搭班,并和与袁术“不平”的刘表交好,在袁术背后插了一把剑;袁术和新伙伴孙坚同盟,又挂上了与袁绍“不和”的公孙瓒(《三国志·袁术传》),在袁绍背后埋下一把刀。

袁氏兄弟背后,再加上拥护袁绍的大司马幽州牧刘虞、扬州刺史陈温、丹阳太守周昕、山阳太守袁遗、三郡乌桓等,拥护袁术的徐州刺史陶谦、泰山臧霸集团、平难中郎将张燕(黑山黄巾)、南匈奴于夫罗等部,这就形成了初平年间的两大阵营。

所以,袁绍、袁术虽然亲为兄弟,却是远交近攻,势如水火。连陈寿在著作《袁术传》时,都叹息说,“其兄弟携贰,舍近交远如此”(《三国志·袁术传》)。

袁绍、袁术兄弟的分裂与斗争,对当时的关东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当然,二人的先后失败也与此不无关系。

“如果二人能联合,袁绍扶持曹操的必要性大为降低,公孙瓒在进攻袁绍的问题上会更谨慎。而且二袁联手有稳定关东局势的可能,这或许能使东汉末年的战祸结束早些。”(林榕杰《论袁术战略选择之失误》注,《许昌学院学报》第27卷第3期,2008年)

袁绍取得了第一回合的胜利,命周喁在豫州阳城(西线)乘胜追击,扩大战果,要拿下整个豫州。同时,命周喁的的二哥、新任九江太守周昂,在扬州九江(东线)方向,对袁术一方委派的九江太守芮祉发起攻击,要赶走芮祉,独占九江。

初平二年(191年)春夏,九江太守边让辞官(按《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初平元年琅琊顺王容“遣弟邈至长安奉章贡献,帝以邈为九江太守”,可知边让任九江太守时间甚短),应是袁术一方派出了芮祉,袁绍一方委任了周昂,都想把九江这一块儿肥肉摆在自家的餐桌上。

芮祉字宣嗣,扬州丹阳人,是孙坚的老部下,“从孙坚征伐有功,坚荐(芮)祉为九江太守”(《三国志·潘濬传》注引《吴书》)。

袁术和孙坚稳住心神全力应战,争战过程不详,但结果很明确,袁、孙一方大胜。

因为初平二年(191年)十月,公孙瓒大破青徐黄巾,威震河北,要为公孙越报仇,“出军屯磐河”,进军界桥,冀州诸城无不望风响应,“悉畔从(公孙)瓒”(《三国志·公孙瓒传》),袁绍陷入了生死搏杀;黑山黄巾“十余万众略魏郡、东郡”,大举进攻黄河下游两岸,刘岱的部下王肱抵挡不住,袁绍于是改派小弟曹操“引兵入东郡”(《三国志·武帝纪》),全力应战。

曹操从扬州募兵(初平元年春)回到河内依附袁绍,兵力不过三千人左右(《三国志·武帝纪》及注引《魏武故事》载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己亥令”)。曹操自率一部,随从袁绍身边,其余则由夏侯惇“为司马,别屯白马”(《三国志·夏侯惇传》),控制了东郡西南部锥形地带的一部分,为袁绍“护卫河内郡的东界,保障冀州韩馥为其提供粮饷的黄河水运交通安全”(宋杰《曹操逐鹿中原兵力部署与作战方向的演变》,《军事历史研究》2016年第1期)。

曹操受袁绍命,率军东进,“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在濮阳击破黑山黄巾白绕部。袁绍大喜,上表推荐曹操出任兖州东郡太守,治于东武阳(《三国志·武帝纪》;东武阳在今山东莘县东南,在黄河以北),掌握东郡河防要地,保障冀州南境安全,也算是让曹操暂时有了一个落脚的根据地。

趁着袁绍、曹操自顾不暇,无法援助周氏兄弟的大好时机,袁术、孙坚一方反守为攻。

大概在当年冬,孙坚攻西线,周喁“屡战失利”,孙坚乘胜收复阳城;芮祉战东线,周昂也战事不利,芮祉兵势愈发盛壮。周喁丢了阳城,从西线撤军,转往东线九江,与二哥合兵一处再战芮祉,结果再次“军败”。

此番兵败,周昂应该是靠着背后的大哥、丹阳太守周昕的支持,得以守住部分九江(阴陵);周喁则在回会稽老家的路上,途径吴郡,落到了吴郡都尉许贡的手里,被砍了脑袋。

豫州之战,双方经过多场较量,且时间跨度长达半年以上,以袁术和孙坚一方获胜而告终,芮祉也得以在九江(寿春)扎下根来,与周昂对峙。

有学者认为,《会稽典录》所谓“会(周喁)次兄九江太守昂为袁术所攻,喁往助之”,即《孙贲传》所谓孙贲讨阴陵之役,但一个“会”字,清楚说明两场战役同时发生。而且此时孙坚尚在,孙贲随从征伐,不得回军江东明矣。

史料所见,这一时期孙坚安排外出征战的,只有“行督军校尉,特将步骑,东助徐州牧陶谦讨黄巾”的朱治(《三国志·朱治传》);举荐回江东任职的,只有老部下芮祉。这两个安排大概都在初平二年(191年),似乎还有让二人互为援助之意。

孙贲讨伐周昂的阴陵之役,则是初平四年袁术到扬州后,为独占九江而发起者。

袁术和孙坚,虽然稳住了豫州,但却一直不能忘怀荆州。

当初,袁术为了占据南阳(连带要收服孙坚作为快刀),刘表为了上任荆州(连带要击破孙坚图谋),两人曾经有过勾结,但这个蜜月期很短,随着他们各自站稳脚跟,两家就闹掰了。

孙坚在洛阳前线与董卓死磕、在豫州地盘与周家兄弟厮杀的这一年(初平二年190年),荆州的形势也大变。新任的荆州刺史刘表,则趁着这个大好时机,依靠荆襄豪族支持,“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迅速重建了荆州的秩序,孙坚与荆州南部老根据地的联系被彻底阻断,荆州大梦在转眼间化为黄粱。

从战略角度看,在已经巩固了豫州的情况下,袁术和孙坚集团确实面临着下一步进攻方向的选择问题。

他们的可选项,一是北上攻兖州(袁绍盟友刘岱等人的地盘,最佳方案),二是南下攻荆州(袁绍盟友刘表的地盘,死对头),三是东进攻徐州(自家盟友陶谦的地盘,不好下手)。东南的扬州,此时并非与袁绍集团较量的主战场。但是,浓厚而且强烈的荆州情结,最终让他们选择了荆州。

再谋荆州,一方面可以收拾刘表,广开天地;另一方面也能够打掉袁绍的外援,间接策应公孙瓒。

然而,这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袁术和孙坚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选择了一个错误的进攻方向,不仅让袁术的荆州大业一旦尽毁,也让孙坚一头扎进了死地。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ingzio.com/8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