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字五行属什么寓意及含义,今字五行属什么寓意和象征?

第十一节

汉字探源工作, 我们把它分为四类, 也就是说我们把对汉字研究什么样的问题划分出了四 个等级。它们属于四种不同属性的研究范畴:汉字符号、符号构成原则、文字学与音韵学的关系、语言文字与知识体系的关系。

文字考古学作为研究汉字的唯一研究方法,西方现代物证学对汉字研究的一种霸权垄 断。它以有证明作用的物品和痕迹等为唯一推理标准。
所以,西学东渐后,中国人就开始挖古墓,掘祖坟。经过几十年的挖掘之后,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

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为了研究这些符号,于是,就诞生文字考古学的分科科学大爆炸: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学考古学、高科技考古学等诸多研究分科。甚至一物一学,一学多派,诸家蜂起。考古学的文字专家,教授比比皆是。而且招研、招硕、招博, 汉字考古学作为了一门当今的时髦专业。但是,谁也没有进入 “六书”“九数”的汉字构成认识。仍然是跟在西方文字认识理论后面对汉字进行爬梳。而忽略了汉字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文字改革”的时代性。

大家知道的文字改革,是历史资料上有记载的文字改革,有商周文化断代,秦始皇焚书坑儒。无法查证的还有仓颉造字,夏殷文字之殊,商殷文字之变。它们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字改革”。而汉字的产生,仅仅是秦文字后的一次“文字改革”罢了。

“文字改革”一个国家民族对其通用文字的改革。所以,这种改革的内容自然会与社会 制度、社会礼教、经济发展的条件、科学知识认识的水平、认识世界的方法论认识论都存在不可分割的关联关系。所以,不同的主张、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知识水平所通用的文字都具有不 同的选择与认定。这也是不同的帝王有不同的文字避讳,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文字的根本原因。

应该说“文字改革”具有双重性,一是进步性。二是退步性。那么,文字改革的进步性与退 步性是通过什么样的标准来确定的呢?于是,在这个问题上又产生两种不同的认识结果。

一、只要是新生事物就是好的,进步的。守旧的事物观念都是落后的。在这种观念下:破 旧立新就成了“文字改革”主流。

二、进退,新旧具有四象性,
“新”有进步退步之分,
“旧”有先进落后之差。
所以在这种观念 下, 辞旧迎新首先需要是一种进步,而不是不辨进退的废除四旧,打倒四旧,独树一帜的创新。在这种观念下,“文字改革”的主流就变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汉字,深入探索挖掘的整理与学习,取其精华发扬光大,在发扬光大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显而易见,这是东西方认识论方法论上的绝对二元论与属性四象认识论形成的认识层面 壁垒。是坚持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论方法论来研究汉字改革,还是用西方现代文化的认识论 来研究汉字,汉字改革的分水岭。

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文字改革”从文字产生的那天起, 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我们把它可以分为两个内容来认识。
一是通用字的改革,它包括文字形﹑音﹑义的通用关系以及正字法则等。
二是非通用字的禁用与启用。以及个别文字的形、音、义的重新解释等。
近代, 我国进行了两次文字改革:
一是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二是推行简化字。
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并没有使汉语进入拉丁字母表达文字的拼音化。
简化汉字推行到第三批简化汉字的时候,也受到了民众难以接受的阻力。所以,第三批简化汉字公布后, 因为其通用性没有被民众所接受而中止,再没有第四批简化汉字的出台。所以说,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虽然仍然被世界称为汉字,但是,今字已经非彼字了。

从这个认识角度来讲,汉字的探源研究,其实是一部汉字文字演变史的学科研究。它离不开 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文字改革”历史。而汉字的产生,只不过是中国“文字改革”史中的一次 成功的改革。

它不仅用《六书》对汉语与汉字的结构关系作出了完美的理论阐述。也兼顾了 汉字起源﹑发展﹑性质﹑体系的综合表达。并且在它的改革之后, 出现了汉赋、唐诗、宋词、元 曲连续、连贯的进步性。最为珍贵的是汉字的体系性展示了中国先天八卦时代的属性科学体系 表达的规律性, 成为了后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难得的工具。遗憾的是受当时封建文化统治的制 约, 汉代也产生了对天文、星象、历法、中医、造纸、……等诸多行业有所继承与发展,却没有 能从属性基础理论上还原钟鼎文化时代先天八卦的属性数学知识体系的详尽文字作品表达。所 以,汉字的起源研究,就变成了一个难于与汉字前的“文字改革”所引发的知识体系关联在一 起进行认识了。这也是汉字源头探索中的一个难题。

也就是说,现代的考古学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 19 种考古学文化的 100 多个 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 虽然可以肯定, 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 址, 距今已有 8000 多年的历史。但是, 这些符号是如何在“文字改革”的多次变迁中形成了汉 字?则变成了不解之迷。

第十二节

汉字一个具有四象普遍规律性的一个知识体系。一个鲜活的八卦演变系统。汉字的系 统构成具有先天八卦四版本的继续后继变化性。也就是说,符号构成次序四象的:笔画、字根、 字元,字。继续可以由字组合形成: 词、句、节、章。汉字与汉语的关系中又有:字母四象与声 母四象形成的音韵学与文字学之间的八卦关联关系。以及汉字汉语对一般知识表达能力形成的: 形、性、数、字的四象结构性。不同时代对“汉字改革”的创造性守旧性,进步性后退性又 形成了汉字演变的四象系统。于是,汉字、语言、与文化知识体系的发展、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 的变化又决定了“汉字改革”的四象后继性。

也就是说, 汉字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从来就是一个连续、连贯的四象变化过程。没有一 个四象连续变化的先天八卦四版本继续变化的认识方法。不是深陷在易经后天八卦中定式中形 成一个固定不变的结论,就是用西方现代文化的绝对二元把它一分为二。中国传统文化中这 种绝对二元论条件下的一分为二划分为两个具体的方法。一是切断,二是切延。
切断就是以汉 字《六书》为中国文字的认识法则,去认识中国远古时代的所有的字。而忽略了远古文字的时 代四象变化过程。
切延,就是在汉字四象变化四象体系的内容中, 抽取文字的符号性而作为独立的研究课题。寻找它第一个符号产生的年代。

显而易见,切断是割裂了时间属性上文字发展过程产生的四象继续性。切延虽然从时间的 连续性得到了保障,但是它抓住的内容则仅仅是四象变化体系中单一内容的孤物独识。也可以 说它研究的仅仅是文字符号形成的一条物证存在条件下的线性认识。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文字改革文化知识的变迁都在遵循着“用则宝、弃则废” 的原则,不同时代废弃的文字文化不可能再流传到现在, 即使保存到现在,因为长期不用也未 必能认识了。另外它也不可能通过墓葬中的殉葬器物中完全保留下来。而且这种“用”与“弃” 又存在历史不同时代的进步性退步性所形成的四象性。所以, 就会产生无论是用“切断”式 的一分为二研究方法,还是用“切延”式的一分为二研究方法。都会把汉字探源研究变成世界 科技史上的一道无法破解的难题。而这道难题在现代西方分科科学大爆炸式的发展到今天也已 经不是第一道无法破解的难题了。它与现代西方数学中涉及素数问题的属性问题一样,都是西 方现代科学理论体系认识方法存在属性表达能力的根本原因所产生的。

因为用切断的方式来研究空间,得到的结果一定一个没有时间属性的空间;
用切延的方 法来研究时间,得到的结果一定是一个没有空间属性的时间。
所以, 没有时间属性的空间永远也不会运动与变化。它只有两个不同位置之间的数字化关联关系,所以对运动状态的表达只能借助于速度定义出的新概念来继续认识,但是,速度概念所表达的仅仅只是空间两个位置间的线性数字关系,这种空间位置之间通过速度而产生的时间性, 显而易见只是两个空间位置之间的时间位移属性。不仅无法把时间与空间两个体系二合而一, 而且会把运动表达成空间位置静止状态的链接性舜间。虽然在数字计算上可以表达位置与位置之间的位移运动时间性,却无法变成时间体系空间体系的统一属性。

没有空间属性的时间永远也不会形成多维性的组合,它只能是一维延伸的无限。只有数字 性表达的过去,现在,未来。这样的世界观,世永远是一分为二的两个体系。世界的二合而一数学表达就变成了现代西方科学的一道无法解释与用数字表达的难题,数字尚且不能表达,拼音文字焉能再把它“哲学”得明白?

而中国传统文化则与西方现代文化不同,它有时间与空间一体化的《九数》属性、形貌、数 字的世界观,时间与空间通过属性相对性二合而一。而且可以继续把所有的时间与所有的空 间连续二合而一形成宇宙观。再把所有时间与所有空间通过属性的定、动、变、通四象认识走 进时空一体性运动,变化的自然观。

由此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字上的差异,根本问题两种文字之间承载着两种不同文化,不同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它们之间仍然存在先进与落后,智慧与愚蠢之间的四象关联关系。如果把愚蠢落后的认识论方法论当成了真理标准, 那么智慧先进性的东西自然会变成一道无法破解的难题,甚至把这道难题说成是不科学的。

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因为西方现代科学无法在空间坐标系统中加入一个表达时间的数轴。虽然现代西方科学进入了大爆炸的时候,但是,时空一分为二仍然是统领西方现代的根本科学理念。甚至用这种科学理念在篡改着世界上一切不同的文化,树立西方现代科技文化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西学东渐就是西方现代科学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退步落后的封建文化没落时代伸向中国传统文化的魔爪。那么,我们是用这只魔爪继续挖古墓、掘祖坟寻找第一个汉字符号的产生时代呢? 还是探索中国文字承载的博大精深远古文化内涵,寻找源远流长的古老中国文化源头呢?
显而易见,跟在西方现代科学后面爬行是最简单,最省力的方法。而探索汉字所承载的中国远古文化体系的源泉则是一个艰难 的文化中兴工程。何去何从?文化发展策略的重大决策到了应该出台的时候了。

二〇一三年六月十二日 长春市

第十三节

在汉字探源的四项具体工作内容上来看。文字考古是四项工作中最简单的了。而文字与语 言的音韵学与文字结构学的研究,相对就难的多了。因为文字我们可以从挖古墓、掘祖坟的殉 葬品中找到不同的饰纹或者符号。即使现代没有人认识了,总算有个物证推理逻辑存在。但是 语言的研究就麻烦了,因为没有发明录音机之前,声音无法象文字一样被复制而流传的。所 以考古对语言音韵的研究,同样需要发现一种表达字母声母的符号,用这些符号的关联组合 关系对语言的音韵内容再表达出来。

通常,钟鼎文化时代的人类可以把这类可以表达文字音韵 属性内容的符号从文字体系中分离出来,建立一个音符、韵符的独立系统,这样一个系统来 表达每个汉字的音韵结构性。所以,中国的语言的传播,虽然没有录音机,但是,却有一个音韵符号表达的体系。它的作用不是现代录音机所能比拟的。因为录音机保留下来的只是一个人 的一种声音,而这种符号体系保留下来的则一种语言的发声定音标准。与录音机相比它更有 对语言体系性内容的完整记录性系统表达性。这也是中国远古钟鼎文化博大精深内容的一部 分。是钟鼎文化领先于现代西方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于是,文字与语言关系的四象研究层面 上,文字考古学的深入研究中就出现了一个新问题。

如何从挖古墓、掘祖坟得到的器物上的符号中,分辨出哪些是文字符号? 哪些是音韵符号 呢? 如何这些文字符号通过音韵符号,把文字转化为具体的语言声音呢? 这就进入了语言音 韵学文字结构学一体化研究的新四象认识层面。也为中国现代的文字考古专家们出了一道用 西方文字理论无法破解的难题。

在我国现代语言学家与文字学家的行列里,恐怕还找不到一位有这种学问的学者,甚至许 多专家文字学的权威们还不知道远古钟鼎文化时代有这样一种符号体系存在! 因为在西学东 渐一百年来,他们的努力方向如何把汉字西方拼音化,西方现代科学理念改变中国的传统 文化。
根本没有去想过如何探索中国远古的音韵学,
根本没有研究过如何寻找到汉字研究的更完美方法。
根本没有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这样博大精深的语言与文字一体化的知识体系。

汉代的文字改革中国文字史上的一次成功的文字改革。它把语言学中音韵学文字学中 的结构学二合而一, 在字中包括了声母与韵母的四象继续变化性,字母与声母都合成在汉字 的统一表达体系之中。使汉赋,走进了唐诗、宋词、元曲音韵文字化更高雅的发展阶段。这是世 界文字、文学、文化一体化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发展历史时期。它表现了语言表达能力的 完美性文字表达能力的广泛性统一;它表现了语言科学与文字科学最高水平的可溶合性。
可以说,这是汉语言与汉文字成为世界鼎级语言文字的最坚实的文化基础。
汉字不能被外族统一而征服,相反却能征服外族文化。
汉字不能被西学东渐一百年的文化侵略所灭绝,相反汉字所承载的东方远古文化理念却被西方科学技术的继续发展所青睐,被视为人类科学继续发展的希 望所在。

显而易见,西方现代科学在东方文化中看到的科学文化发展的新曙光,绝对不可能是汉赋、 唐诗、宋词、元曲之后的现代文化:白话文,散文,杂文,小品。
那么,他们需要的是什么呢? 可以肯定的说,他们需要从中国远古的古老文化知识体系中寻找与现代科学理论体系有别的另类认识世界的方法。他们想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是怎么样形成的。在这样 一个漫长历史形成的知识体系中,中国原始人类是通过一种什么样的认识方法来认识世界,认识宇宙,认识自然的。他们需要了解的是中国人都发明了那些规律, 从这些规律中寻找到中国原始人类都有那些与众不同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遗憾的是中国人自己也不认识从古墓中挖出来的文字了,已经不知道从祖坟中掘出来的那 些符号都是表达什么意思的了。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 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 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解释汉字的起源提 供了新的依据。但是, 这些符号仅仅只能是符号,我们读也不会读,念也不会念,更不知道它们 都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只能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 种考古学文化的 100 多个 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得到一个结论: 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 址,距今已有 8000 多年的历史。除此之外,就无下文了。

那么, 怎么样才能读懂这些符号,怎么样才能明白这些符号所表达的知识体系呢?不走进 文字学音韵学的综合研究体系,是无法揭开这个谜底的。

第十四节

上一篇文章, 我们讲到了文字字符考古中遇到的古字表达的内容用现代汉字认识法则的无 法认识问题,接着又讲了文字与语言之间的关联关系,又提出了古字的语言表达内容与字表达 的文字内容都变成了用现代汉语与汉字的认识法则无法认识的东西了。并提出了在汉字前的中 国远古文化时代,存在文字符号与音韵符号两种不同的内容问题。使汉字探源的研究一个难 题变成了文字与语言探索所双盲问题。

这个问题的复杂性表现在音韵学文字学的分立发展过 程中产生了许多分支内容。因为音韵学在中国钟鼎文化时代已经不仅是一门专门为文字与语 言关联关系服务的一门学问了。它已经从文字如鼎声韵如钟的单一文字与语言的关联关系进入了更专业的分支研究。音韵学音乐的发展形成了更为密切的逻辑关系,于是钟鼎文化时代就 出现了用符号表达音阶的五音学,表达一钟一音的钟声音符,一钟双音,一钟三音,一钟四音的音阶符号。它与汉字的四音韵文字表达语言一脉相承的。

音韵学在古代具有广泛的应用性,除了敲钟打鼓之外,还有击缻、击咢、击梆、击钵、击鞭 ……,故有称击戛来表示敲打。语本《书.益稷》:“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表达了音韵学 语言学之间的一种默契的关联关系。而这种关系所形成的文字:如现代锣鼓谱中的:咚布隆 咚呛,就是由象声词构成的鼓乐谱。也就是说,音韵学走进文字化表达之后,文字形成了一 种默契的配合, 形成了各种乐器的曲符,谱符,操作与表演方法的指符,奏鸣符。简单的语言音韵学进化演变成了音乐专业科学。文字与语言的关联关系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文艺境界。

西方现代文化的崛起是在文艺复兴的过程之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 系促进了现代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通常把这个时代称为文艺复兴时代。

中国文化的文艺复兴时代产生的时间比较早, 虽然在中国历史上对这方面的历史记载已经 非常少了,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早期文化的青铜器、陶器、石器上所记载的符号上,找到击瓯、 击磬、击罄……的各种符号,并可以通过这些符号所在位置与表达的敲击方式所产生的音韵效 果之间的规律性,找到这种符号所表达的音韵关系。并且可以通过敲击所产生的音韵不同,判 断这些声音与材质,形状等结构所产生的属性关联关系的必然性。

所以,音韵学文字学的二合而一,使人类通过音乐的认识,找到了另外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产生,就应该产生在人类对文艺认识的复兴时代。也就是说,当文字学走出了仅仅用音韵学来表达自己语言的时代之后,音韵学就走进了一个更广泛表达自然界中各种各样声音探索的空间。音韵学表达范畴的扩大,自然为文字表达更广阔的内容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那么,文字学对音韵学的发展相对又应该有哪些创新与改革呢?

于是,文字与音韵的关联关系在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了与人类知识体系的变迁与进化问题与音韵学文字学之间的对一般知识表达能力的提升问题。也就是说,随着人类对自然知识认识的不断进步与扩展,音韵学文字学的表达能力已经开始超越人类语音语言的音韵范畴。进入了自然界中的各种器物的音韵研究范畴,正因为文字与人类语文在音韵学与文字上的统一性存在, 所以,自然界万物的音韵性认识也自然而然的会以人类语言形成的早期音韵学为基础向更大的知识圆圈扩展。这样,文字的一般知识表达能力也会随着人类认识自然知识体系的扩展而得到表达能力的提升。

所以,早期人类语言的音韵学文字对一般知识表达能力的构成学是与人类知识体系的不断提升存在着一个同步的文字改革进程。这就是我们在汉字探源工作四象中提出的第三个问题。 也是汉字探源四象认识体系中的第三个认识层面。

在这个认识层面上,语言的声音属性表达范畴已经人类对自然界中的声音认识结合成了 一个有机属性关联关系的新体系,我们把它简称为音韵的文艺化进程。而文字对语言的符号表 达功能也进入了人类知识体系创新的新时期。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就是都在随着人类知 识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扩展而发展与提高。如何用原来的原始表达能力适应这种知识体系扩展的 变化,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语言文字的改革与创新。而这种创新与改革则是以提升文字对一般 知识表达能力的变迁为主流的。

所以,在钟鼎文化时代,人类知识的进步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垒石结绳、河图洛书、天圆地 方、周天历度四个过程来进行划分。那么,钟鼎文化时代的文字变化,最少要经历过四次文字 改革。仓颉造字之传说,只是其中一次比较成功的文字改革,被中国人广泛传颂了下来而已。

对于上古时代的字,如何读,如何发音? 代表什么意思,怎么样用? 现在来研究它,已经没有了汉字产生原则的《六书》原则, 则很难还原它的本来面目了。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 则是可以通过知识体系的连续性连续性来对它进行再认识的。所以,当我们走进入语言、 文字、知识体系一体化的汉字探源方法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只要我们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体系进步的里程。这些问题就都变成了非常简单的事情了。

二〇一三年六月十四日 长春市

第十五节

汉字探源工作中的四象,我们已经讲完了三个内容, 讲到了语言、文字、知识三位一体系统 的一致性,与钟鼎文化时代中国属性文化通过垒石结绳、河图洛书、天圆地方、周天历度四个 不同的发展阶段,最少也应该产生四次语言、文字的体系进步性,我们在这里也把它称之谓钟鼎文化时代的中国属性文化进步所产生的四次“文字改革”。每次文字改革的内容都应该与中国 传统文化科学的发展、进步密切相关的。从而,尽管我们对汉字前的中国文字有许多尽管无法 通过现代汉语的文字逻辑来认识它与阅读它了。

但是,只要我们掌握了钟鼎文化时代的科学技 术与文化发展的脉络,就可以从知识发展的连续性与连续性来认识在不同发展阶段上不同的文字表达的是不同科学技术文化。所以,我们这样四次“文字改革”称为文字、语言对一个正在连续进步的知识体系表达能力的提升。它构成了汉字探源工作中的四象第三个认识层面。在这个 认识层面上,只要我们完全了解了属性科学发展阶段的四个发展过程。就会知道垒石结绳时代, 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河图洛书时代,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受知识体系的发展会带来什么样 的内容不同。就会通过天圆地方、周天历度两个时代的知识体系内容有哪些发展,掌握与其对 应该相对于这个知识时代,“文字改革”应该有哪些内容走进了文字对一般知识的表达能力。

所以,汉字探源就变成了对钟鼎文化时代的四大知识体系的进步内容的探索。而且这种探索具有 属性科学发展的连续性。基础理论上的东西是在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体系中仍然存在的。结合 这些基础理论在不同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内容去认识这四次“文字改革”的内容与法则及其 数学原理,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事情了。所以, 汉字探源工作,在汉字探源四象的第三个认识层面上,相对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一件事了。

但是, 实际做起来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就是钟鼎文化时代的科技文化内容,有很多都已 经在近代失传了。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原因呢?

我们在讲汉字探源四象中,讲到了“文字改革”社会制度经济发展过程的影响因素。并 且归纳了其中的四个对汉字探源影响较大的“文字改革”内容: 商周文化断代、秦始皇焚书坑 儒、明清白话文变迁、现代的《拼音方案》与《汉字简化方案》。我们说这四个不同时代的“文 字改革”内容,分别在不同程度上对汉字探源工作带来不同的影响。是相对汉朝的“汉字改革” 成功性而言的。汉字在汉代“文字改革”的成功性,表现在它传承两千年而传承不息,流传不止。并且谱写了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四个阶段发展的辉煌历史。汉字成为世界范畴内的鼎级先进性的文字体系奠定《六书》《九数》的根源性的来源基础。

但是,尽管汉字在汉代的“文字改革”比较完美, 但是,它毕竟是发生在两次不正常的商周 文化断代秦始皇焚书坑儒“文字改革”之后, 在当时封建社会的文化避讳的大潮流下,并不 敢大刀阔斧的剔除封建糟粕而吸取传统属性科学在钟鼎文化时代形成的精华。只能从易经的封 建文化源头中取《六书》《九数》之中的六书而作为基础理论原则,而把先天八卦中的体系性内 容用其博大精深的结构性来作出隐匿性的表达。

尽管这些表达是隐匿性的,但是所取得的效果 却是真实的对文学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到明清时代与西学东渐之后,外来语的侵入,西方拼音文字的影响,使近代汉字拼音化,简化的“文字改革”又为汉字探源工作的研究增加了新的障碍。所以,我们这四个文字改革过程总结为汉字改革中的影响探源工作的不良工程, 或者称为退步属性的文字改革。这样,汉字发展的文字改革历史就可以总结成四个进步文字改革过程, 与四个退步文字改革过程共同构成的中国文字发展史。使汉字探源工作进入了四象认识层面的第四个环节, 语言、文字、钟鼎文化体系、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字改革”对其影响等四个内容共同对汉字探源工作的影响。

那么,我们如何在汉字“改革”的过程,剔除糟粕,继承精华找到汉字真正的产生源泉呢?

当前最急于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去爬梳那些已经被考古学挖古墓、掘祖坟找到的我们根本 不认识的符号。而是要建立音韵学与文字学之间的关联关系理论体系,掌握认识汉字的一种技 能与方法。而是要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进步过程,掌握语言、文字、知识一体化发展、 演变的体系在产生、形成、发展、传承过程中的连续性认识与连贯性认识过程。才能达到对文 字表达一般知识的能力作出准确的判断性与逻辑推论的合理性。
所以,汉字探源工作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深入挖掘问题。离不开文字对不同时代的文化知识体系的表达能力问题。

但是,不同时代对“汉字改革”的后果,又决定了汉字对这个时代的文化科学知识体系表 达能力的不同,这种表达能力的不同可分为表达能力高,或者表达能力低。所以,汉字探源又 涉及到了每个时代的“汉字改革”的效果问题。于是形成了新的四象关系:
①高水平的知识体系文字表达能力高,
②高水平的知识体系文字表达能力低,
③低水平的知识体系文字表达能力 高,
④低水平的知识体系文字表达能力低。

汉字探源工作四象在第四个层面认识问题上,又产生了新的属性四象认识关系。那么,我 们如何来处理这样的新问题呢?

第十六节

判断不同时代的汉字对那个时代一般知识表达能力的高低,并且进一步掌握文字与语言相 对应的知识体系,准确分析、确切归纳在挖古墓、掘祖坟中找到的文字符号的最基础分类条 件。中国汉字考古文字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认识论与方法论。

这种认识方法,已经不再是对我们找到的不同年代的具体符号作单个字解释的认识层面了, 而是对这个时代的所有字、对这个时代的所有知识形成的文字一般表达能力问题的探索与研究 了。它涉及到知识体系的先进与落后性、涉及到文字对知识体系表达能力的高与低的水平性。我 们用图表达它得到这样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今字五行属什么寓意及含义,今字五行属什么寓意和象征?

显而易见,文字改革的四象性,由知识体系的先进性落后性的变化过程,文字对一般知识的表达能力的高与低形成的关联关系所确定的。不同时代的文字改革存在不同的高低知 识体系认识,存在不同的文字表达能力高低。

进入这样一个认识层面之后,文字改革的进步性退步性评估,就不再是简单的判断可以 得到圆满结论的问题了。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复杂的属性四象结构问题。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四种 类型:

低水平的文字表达能力表达低水平的知识体系。
低水平的文字表达能力表达高水平的知识体系。
高水平的文字表达能力表达低水平的知识体系。
高水平的文字表达能力表达高水平的知识体系。

在文字改革的这四种类型中,高水平的文字表达能力表达高水平的知识体系,肯定进步 或者是领先的。而低水平的文字表达能力表达低水平的知识体系,也可以肯定退步的或者是 落后的。而高水平的文字表达能力用来表达低水平的知识体系,与低水平的文字表达能力用来 表达高水平的知识体系两种类型究竟应该算进步的呢? 还是退步的呢? 是应该算作领先的呢? 还是落后的呢?就会出现难以判断准确的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在中国属性数学中乂属性。

乂属性在四象产生过程中形成的两个模糊认识范畴,它之所以形成了模糊的判断性,是 因为相对高水平的文字表达能力表达高水平的知识体系,与低水平的文字表达能力表达低水平 的知识体系之间存在高与低的两高组合与两低组合的鲜明统一性。
所以,两高之横,则可称为高,
两低之横,则可以称为低。
二乂属性则因其有高有低而难分高低。所以称其为高低属性中的混沌性。

但是,乂属性在具体的文字表达能力上则可以展示出它的高低属性,在具体的知识体系中 这种高低属性也可以明显的展示出来。
丿知识体系的高水平、文字表达能力的低水平组合。
知识体系的低水平、文字表达能力的高水平组合。
它们都可以清晰的表达知识体系的水平高低,与文字表达能力的水平高低。
于是,我们说乂属性,具有文字表达能力高低,与知识体系高低的竖向清晰表达性。把它称为乂属性的清晰四竖属性。

于是,乂属性可以总结为两横之间的模糊性,四竖之间的清晰性综合表达含意。人类对四象事物认识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认识 境界。
所以,在远古早些的数字认识中,乂属性一般可以用四竖来表达: 丨丨丨丨。称其为四, 则有: 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数字数数符号, 变成了: 丨、丨丨、丨丨丨、乂的表达过程。 现在这种数码的表达形式, 因为它有一种特殊的快捷计算法则,仍然被商人用作畴码使用。它的结构就是横竖与乂属性的正反变化构成的:

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十。

也就是说,乂属性四象属性的关联关系在中国原始数码体系中就得到了系统性的认识。 而这种数码,也可以说是人类认识体系数字结构体系二合而一的表达。数字也是字,而且是最早期的数理性文字。它的产生与中国钟鼎文化时代人类认识自然与事物的方法是密切相关的。

也就是说,我们在汉字探源的四象工作中,找到知识体系与文字表达能力之间的关联关系 才是最根本的研究方法。而不是对孤立符号的猜想与爬梳。

二〇一三年六月十六日 长春市

第十七节

汉字探源工程的四象认识层面性,归纳在一起,可以说是一个世界观、宇宙观、自然观的 连续、连贯发展过程的认识问题。人类认识世界的知识水平由蛮荒时代第一个认识产生开始、 逐步走向进步、发展、完善的一个漫长历史过程。
所以,汉字探源并不能孤立的去完成,它需要探索的东西,应该是人类从蛮荒产生的第一个认识, 对这个认识产生的第一个语言表达, 对第一个语言产生的第一个记录符号……。而在这些具体的知识领域中,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字可能会有改革,不同地域的语言可能会有变迁,但是,人类认识到的知识虽然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与退步产生不同的变化。但是,任何时代的文化变革,都无法改变人类知识发展的连续性与连贯性。而语言文字则是人类知识发展与进步的唯一载体。

人类与世界上的所有生命一样,也有它的原始产生与持续发展的连续过程。那么,第一个人是如何产生的呢? 第一个人是男人还是女人呢?
如果说亚当与夏娃是同时产生的,那么, 制造他们的上帝又是谁? 他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呢?
如果说人类是类人猿进化变成的人,那么, 第一只类人猿是怎么样产生出来的呢? 第一只类人猿是雌猿还是雄猿? 类人猿有没有语言, 有没有文字,他们的语言文字与人类的语言文字之间是不是也存在类人猿产生人类的进化关系呢?

显而易见,这些“第一个”产生探源的问题是一个大的知识体系源头在哪里的认识问题。而 这个知识体系的探源又与人类的起源的探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如何来认识人类的起源,认识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地球的起源,太阳的起源,甚至宇宙的起源,已经不是试验科学所能完成的一个庞大课题了。更不是物证推理逻辑所能演绎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了。

现代西方科学中这些众多“第一个”事物的产生问题的探索,变成了一个现代科学无法破 解的难题怪圈。而中国汉字的第一个文字符号是什么时候诞生的问题,也自然是这个怪圈中的 一道题目了。

如何来认识一个现象或者一种事物的起源与开始呢?实验法物证法现代西方科学中的 两个重要逻辑。中国的汉字探源也自然也在西学东渐后,开始了应用这个逻辑与方法。通过考 古学对古代遗址中发现的的各种符号进行物证鉴定、年代鉴定……。找到了物证,就证明那个时 代中国有文字;找不到物证,就说哪个时代没有文字。甚至把这种逻辑作为认识世界上一切事 物的研究方法。并称之谓科学方法。

所以,汉字探源工作的最根本属性问题,归根结底就变成了一个用什么样的科学方法来进行推理与论证的问题。汉字探源、人类文字与语言起源的探源,人类起源的探源、世界探源、宇 宙探源、自然探源……。都涉及到了“第一个”产生的难以确定性。甚至,人类有文化历史数千年间,根本就没有通过物证推理实验法找到过一个最原始的“第一个”。这也是为什么西方现代数学科学理论为什么要拿来阿拉伯数字为其所用的根本原因。

因为他们连数字一的认识方法 都没有找到。使用物证逻辑实验法根本就没有探源到“第一个”在哪里的成功结果。更看不 到用这种方法如何去认识“第一个”的希望。因为除了物质基本粒子的寻找,至今仍然没有找 到物质构成的“第一个”基本粒子的实验之外,其它领域中对“第一个”的认识除了假设就是 猜想。所以,我们可以说西方现代数学、现代科学理论体系,一个找不到“第一个”客观存 在事物的不健全的数学理论基础上产生的,一个从“第一个”认识开始就存在严重理论缺陷 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种不健康的知识体系来认识中国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同样也会陷入 “第一个”文字符号产生的物证逻辑推理的陷阱之中。所以,我们提出了四象方法论,来解决汉 字探源中的具体方法问题,并从理论上阐述了这个理论产生的根源与可行性。使汉字探源工作 从“第一个”文字符号是从什么时候产生的研究方向中醒悟过来。认识到用物证逻辑推理方法与科学实验法的现代西方科学分析方法存在的缺陷性。走进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知识理论体 系来认识中国汉字的产生、发展、成为世界鼎级文字的科学探源道路。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对世 界的认识方法,对宇宙的认识方法,对自然的认识方法。揭示中国传统文化是如何在顺利的解决了如何来认识“第一个”数字一是如何产生的数学问题。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是如何来认识数字一的呢?与西方数学相比,则有它很大的区别了。
西方数学把数字一, 看到是最小的数字单位。一切数字都是由数字一的叠加而产生的。并且把这种认识称为皮亚诺数学归纳法。相反,在中国属性数学的《九数》理论体系中,一与二则被称为太极、阴阳。从太极、阴阳之后,才有: 三焦、四象、五行、六气、七阶、八卦、九宫的连续后继认识。它们反映了属性关联关系构成的一个体系。第一个纯粹数字化的认识应该是十。
《九数》逢十而没。在中国传统数字认识的属性理念中,太极为最原始的认识。它包括自然界的一切变化。所以,数字一一个全息内容的总体表达。它应该人类认识范畴中最大的事物。于是,我们可以从中西方对数字一的认识差别性中,看出“第一个”的属性认识差异也就变成了东西方数学理念上的壁垒根源。

汉字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 用中国原始知识体系去认识它还是用现代西方科学理论体系去认识它,则是我们汉字探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分歧。

那么,那个更科学些呢?

二〇一三年六月十七日 长春市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ingzio.com/7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