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萊(草莱),◆1.猶草莽。雜生的草。○《南史?孔珪傳》:“門庭之內,草萊不翦。”○[宋][葉適]《代人上書》:“奪農人牛具,犁伐之地,草萊隨長。”○[清][周亮工]《介壽以胡彥遠見慰札子相示卻寄》詩:“一畝田中盡草萊,旅堂經歲不曾開。”◆2.指荒蕪之地。○《管子?七臣七主》:“主好本,則民好墾草萊。”○[章炳麟]《訄書?定版籍》:“凡草萊,初闢而為露田園池者,多連阡陌,雖不躬耕,得特專利五十年,期盡而鬻之,程以十年。”○[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五四章:“只要兩三年內[宛][洛]稍得安定,人民來歸,草萊漸開,人懷保家之心,士無饑餒之憂,則中原大局可定,[宛][洛]一帶也就固若金湯了。”◆3.猶草野。鄉野;民間。○《漢書?蔡義傳》:“臣[山]東草萊之人,行能亡所比,容貌不及眾。”○[宋][范仲淹]《舉張問孫復狀》:“右臣伏睹赦書節文,應天下懷材抱器,或淹下位,或滯草萊,委逐處具事聞奏。”○[清][李漁]《風箏誤?議婚》:“蒼天不負奇才,拔英雄自草萊。”◆4.布衣。平民。○《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草萊樂業,守屏稱事。”○[張銑]注:“草萊謂山野採樵之人也,守屏謂州牧也。”○[唐][李商隱]《漫成》詩之四:“不妨常日饒輕薄,且喜臨戎用草萊。”○[清][孫枝蔚]《覽古》詩之六:“用人限資格,何以服草萊?”
道家蓬萊山(道家蓬莱山),◆1.[後漢][東觀]的別名。○《後漢書?竇章傳》:“是時學者稱[東觀]為[老氏]臧室,道家[蓬萊山],[康]遂薦[章]入[東觀]為校書郎。”○[李賢]注:“[老子]為守臧吏,復為柱下史,四方所記文書皆歸柱下。事見《史記》。言[東觀]經籍多也。○[蓬萊],海中神山,為仙府,幽經秘錄並皆在焉。”◆2.指中央政府藏庋圖書典籍之所。○[宋][陸游]《入秋游山賦詩》之三:“[周南][太史公],道家[蓬萊山],塵凡不可料,亦復居其間。”
東萊(东莱),◆1.古地名。○《國語?齊語》:“通[齊國]之魚盬于[東萊],使關市幾而不征。”○[韋昭]注:“[東萊],[齊]東夷也。”按,在今[山東省][北膠河]以東。2.[宋]詩人[呂本中],字[居仁],著有《東萊先生詩集》;[宋]哲學家、文學家[呂祖謙],字[伯恭],著有《東萊集》。因用以為他們的別稱。○[宋][葉適]《陳伯明建讀書堂於仙都岩余為作<仙都行>以堅其成》:“[東萊]、[龍川]師道起,一時話言猶在耳。”此指[呂祖謙]。○[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史書佔畢?雜篇下》:“[東萊]之[呂],前[居仁],後[伯恭]。”
杜萊公(杜莱公),◆指[唐太宗]時名臣[杜如晦]。因其封[萊國公],故稱。○[唐][劉禹錫]《辯跡論》:“若[杜萊公]者,在相位日淺,將史失其傳。”
逢萊(逢莱),◆[蓬萊]。古代方士傳說為仙人所居。○[唐][李德裕]《雨中自秘書省訪王三侍御》詩:“顧我[逢萊]靜無事,玉牌寶書藏眾瑞。”
荒萊(荒莱),◆猶草萊。亦指荒地。○《三國志?魏志?王昶傳》:“時都畿樹木成林,[昶]斫開荒萊,勤勸百姓。墾田特多。”○[北周][庾信]《周柱國長孫儉神道碑》:“戶口日增,荒萊畢墾。”○[清][顧炎武]《田功論》:“大兵之後,田多荒萊,諸路閒田,當廣行招誘,令人開墾。”
金達萊(金达莱),◆朝鮮語。映山紅。
空萊(空莱),◆猶空棘。○《宋書?五行志一》:“[晉武帝][太康]後,天下為家者,移婦人於東方,空萊北庭,以為園囿。”
寇萊(寇莱),◆即[寇萊公]。○[宋真宗]時[契丹]南侵,[寇準]力主御駕過河督戰。後來主張南遷的[王欽若]卻向[真宗]進讒曰:渡河督戰,陛下乃是“[寇準]之孤注也”。○[陳毅]《秋過濮陽月下與人談毛主席飛渝事》詩:“能擲孤注[寇萊]好,退避三舍[晉文]強。”參見“寇萊公”。
寇萊公(寇莱公),◆即[北宋]政治家[萊國公][寇準]。字[平仲]。○[景德]元年[契丹]軍進攻時任宰相,反對[王欽若]等南遷的主張,力主抗戰,促使[真宗]往[澶州]督戰,與[遼]訂立[澶][淵]之盟。不久被[王欽若]排擠罷相。○[天禧]初年復相,封[萊國公],四年又被[丁謂]排擠降官。後被貶死於[雷州]。能詩,今傳有《寇忠愍公詩集》三卷。○[宋][蘇洵]《上富丞相書》:“曩者陛下即位之初,[寇萊公]為相。”○《冷眼觀》第十七回:“[寇萊公]數短[王文正],而[王文正]薦[準]愈力。”
萊綵(莱彩),◆即萊衣。○[明][高明]《琵琶記?高堂稱壽》:“要將萊綵歡親意,且戴儒冠盡子情。”○[明][通復]《送朱人遠入蜀省覲》詩:“郡樓花早發,萊綵正宜春。”參見“萊衣”。
萊孱(莱孱),◆賤弱。○[南朝][梁][沈約]《為晉安王謝南兗州章》:“臣以萊孱,幼無秀業。”
萊服(莱服),◆即萊衣。○[宋][樓鑰]《送鄭惠叔司封江西提舉》詩:“仰奉鶴髮親,板輿映[萊]服。”○[明][楊慎]《三楚壯游詩序》:“[萊]服承歡,[潘]輿送喜。”○[清][朱彝尊]《送周贊善視學浙江》詩之二:“《蘭陔》花暖日初晴,[萊]服[潘]輿次第迎。”參見“萊衣”。
萊婦(莱妇),◆即萊妻。○《文選?任昉<劉先生夫人墓志>》:“既稱[萊]婦,亦曰[鴻]妻。”○[張銑]注:“[老萊子]婦,[梁鴻]妻,並古之賢婦人也。”○[晉][陶潛]《與子儼等疏》:“但恨鄰靡二[仲],室無[萊]婦,抱茲苦心,良獨內愧。”參見“萊妻”。
萊公(莱公),◆指[宋]代[寇準]。因[寇準]封[萊國公],故稱。○[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事志》:“[萊公]初及第,知[歸州][巴東縣]。”
萊國(莱国),◆指[宋]代[寇準]。○[清][魏源]《秦淮燈船引》:“[萊國]惟須縱博壺,[蘄王]那用提金鼓。”參見“萊公”。
萊妻(莱妻),◆[春秋][楚][老萊子]之妻。據[漢][劉向]《列女傳?賢明》載:[萊子]逃世耕於[蒙山]之陽,[楚王]遣使聘其出仕,其妻曰:“妾聞之,可食以酒肉者,可隨以鞭捶;可授以官祿者,可隨以鈇鉞。今先生食人酒肉,受人官祿,為人所制也,能免於患乎?妾不能為人所制。”遂行不顧,至[江]南而止。○[老萊子]乃隨其妻而居之。後因以“萊妻”作為賢婦的代稱。○[北周][庾信]《和裴儀同秋日》:“[蒙]吏觀秋水,[萊]妻紡落毛。”○《太平廣記》卷二七一引[唐][牛肅]《紀聞?牛應貞》:“異[萊]妻之樂道,殊[鴻]婦之安貧。”
萊氏(莱氏),◆即[萊子]。○[晉][郭璞]《游仙》詩之一:“[漆園]有傲史,[萊氏]有逸妻。”○[唐][皇甫冉]《贈鄭山人》詩:“[龐公]採藥去,[萊氏]與妻行。”參見“萊子”。
萊田(莱田),◆荒地。○《隋書?禮儀志二》:“[後周]仲春教振旅,大司馬建大麾于萊田之所。”○《明史?循吏傳?陳幼學》:“政務惠民,積粟萬二千石以備荒,墾萊田八百餘頃。”
萊蕪(莱芜),◆荒蕪。○[唐][谷神子]《博异志?閻敬立》:“舊館無人已久,[敬立]誤入之,但訝萊蕪鯁澀。”○[明][范濂]《雲間據目抄?附觀濠堂記》:“而茲菴以荒落萊蕪之境,一轉為深覿洞幽。”
萊舞(莱舞),◆萊衣起舞。表示孝養雙親。○[清][李漁]《巧團圓?巧聚》:“到如今相逢不見笑聲喧,畢竟是[萊]舞欠蹁躚。”參見“萊衣”。
萊衣(莱衣),◆相傳[春秋][楚][老萊子]侍奉雙親至孝,行年七十,猶著五彩衣,為嬰兒戲。後因以“萊衣”指小兒穿的五彩衣或小兒的衣服。着萊衣表示對雙親的孝養。○[南唐][李中]《獻中書湯舍人》詩:“鑾殿對時親[舜]日,鯉庭過處着[萊]衣。”○[明][沈鯨]《雙珠記?二友推恩》:“北堂光景迫桑榆,寂寞[萊]衣久失娛。”○[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一四九:“祇將媿汗溼[萊]衣,悔極堂堂歲月違。”
萊夷(莱夷),◆古國名。○[殷][周]時分布在今[山東半島]東北部。○[魯襄公]六年為[齊]所滅。○《書?禹貢》:“[萊夷]作牧。”○[孔]傳:“[萊夷],地名,可以放牧。”○[宋][王禹偁]《黑裘》詩:“野蠶自成繭,繰絡為山紬。此物產何許,[萊夷]負海州。”
萊朱(莱朱),◆傳說[湯]賢臣。又名[仲虺]。○《孟子?盡心下》:“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趙岐]注:“[萊朱]亦[湯]賢臣也。一曰[仲虺]是也。○《春秋傳》曰:‘[仲虺]居[薛],為[湯]左相’。”
萊子(莱子),◆1.即[老萊子]。○[春秋]時[楚]隱士,世傳有[老萊子]戲綵娛親的故事。○[前蜀][貫休]《寄王滌》詩:“唯思[萊子]來,衣拖五般色。”○[宋][劉克莊]《賀新郎》詞:“老去聊攀[萊子]例,倒著斑衣戲舞。”○[清][虞名]《指南公?舉義》:“悲[溫生]絕裾不猶,慚[萊子]承歡弗久。”參見“萊衣”。2.即耒子。古錢幣名。○[唐][李賀]《感春》詩:“榆穿萊子眼,柳斷舞兒腰。”○[王琦]彙解引[吳正子]注:“‘萊子’當作‘耒子’。○[宋廢帝][景和]元年,鑄二銖錢,文曰‘景和’。形式轉細,無輪郭、不磨鑿者,謂之‘耒子’。”
萊公衣,◆即莱子衣。○元揭傒斯《送人归豫章》诗:“手持毛生檄,身着萊公衣。”■参见“萊子衣”。
萊衣呈彩,◆犹莱子戏彩。○清蒋士铨《冬青树·勤王》:“禄養鄉關慰老懷,封大國萊衣呈彩。”
萊子戲綵,◆指老莱子身穿五彩衣扮婴儿戏耍以娱双亲事。用为事亲至孝的典故。○明邵璨《香囊记·庆寿》:“且喜萱花無恙,棠棣聯芳,雖無王母蟠桃之宴,聊效萊子戲綵之歡。”■参见“萊子衣”。
萊子衣,◆○《艺文类聚》卷二十引《列女传》:“老萊子孝養二親,行年七十,嬰兒自娱,著五色采衣。嘗取漿上堂,跌仆,因卧地爲小兒啼,或弄烏鳥於親側。”■后因以“萊子衣”指小孩穿的花衣服。着此衣表示娱亲行孝。○唐岑参《奉送李宾客荆南迎亲》诗:“手把黄香扇,身披萊子衣。”
老萊(老莱),◆[老萊子]的省稱。○[晉][葛洪]《抱樸子?逸民》:“[老萊]灌園以遠之,從其所好,莫與易也。”○[唐][孟郊]《春日同韋郎中使君送鄒儒立少府扶侍赴雲陽》詩:“服綵[老萊]並,侍車[江革]同。”○[清][孔尚任]《桃花扇?賺將》:“百里白雲親舍近,不得斑衣效[老萊]。”
老萊服(老莱服),◆即老萊衣。○[宋][梅堯臣]《送新安張尉乞侍養歸淮甸》詩:“卻衣[老萊]服,曾無[梅福]書。”參見“老萊衣”。○唐蔡希寂《同家兄题渭南王公别业》诗:“朝慶老萊服,夕閒安道琴。”■参见“老萊衣”。
老萊妻(老莱妻),◆[春秋][楚][老萊子]之妻。曾勸阻[老萊子]出仕,相偕隱於[江南]。見[漢][劉向]《列女傳》。○[三國][魏][嵇康]有《老萊妻賢明》詩,後常以“老萊妻”為賢妻的代稱。
老萊衣(老莱衣),◆《藝文類聚》卷二十引《列女傳》:“[老萊子]孝養二親,行年七十,嬰兒自娛,著五色采衣。嘗取漿上堂,跌仆,因臥地為小兒啼,或弄烏鳥於親側。”後因用“老萊衣”為孝養父母之詞。○[唐][杜甫]《送韓十四江東覲省》詩:“兵戈不見[老萊]衣,嘆息人間萬事非。”○[宋][梅堯臣]《寒食前一日陪希深遠游大字院》詩:“聞過少傅宅,喜見[老萊]衣。”○[明][何景明]《過先墓》詩:“一寸未忘遊子線,萬年難覓[老萊]衣。”○[清][趙翼]《石庵還朝口占送別》:“白頭猶著[老萊]衣,假滿還朝四牡騑。”
老萊娛親(老莱娱亲),◆[元][郭居業]《二十四孝》記古今孝子二十四人事跡,其一為《戲綵娛親》,記[老萊子]事親故事。○[魯迅]《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於發生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參見“老萊衣”。
老萊子(老莱子),◆[春秋]末年[楚國]隱士。○《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德恭而行信,終日言不在尤之內,在尤之外,貧而樂也,蓋[老萊子]之行也。”按,[老萊子]的傳說很多。參見“老萊衣”、“老萊妻”。
老萊斑衣,◆即老莱衣。○五代李瀚《蒙求》诗:“老萊斑衣,黄香扇枕。”■参见“老萊衣”。
老萊兒戲,◆指老莱子行年七十仍身穿五彩斑衣扮婴儿戏耍以娱双亲事。多用为奉养父母竭尽孝心之典。○宋韩淲《醉蓬莱·寿潘漕》词:“膝下婆娑,老萊兒戲,帝所輝光,使衣呈繡。”■亦省作“老萊戲”。○宋陈与义《寄若拙弟兼呈二十家叔》诗:“三間瓦屋亦易求,著子東頭我西頭。中間共作老萊戲,世上樂復有此不?”■参见“老萊衣”。
老萊戲,◆见“老萊兒戲”。
老萊心,◆指尽心奉养双亲的孝心。○唐刘方平《寄严八判官》诗:“出塞能全仲叔策,安親更切老萊心。”■参见“老萊衣”。
蓬萊(蓬莱),◆1.[蓬萊山]。古代傳說中的神山名。亦常泛指仙境。○《史記?封禪書》:“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宋][陳師道]《晁無咎張文潛見過》詩:“功名付公等,歸路在[蓬萊]。”○[明][王錂]《春蕪記?說劍》:“他本[蓬萊]仙種,偶然寄跡人間。”◆2.蓬蒿草萊。借指草野。○《後漢書?文苑傳下?邊讓》:“舉英奇於仄陋,拔髦秀於蓬萊。”◆3.《後漢書?竇章傳》:“是時學者稱[東觀]為[老氏]臧室,道家[蓬萊山]。”後因以指秘閣。○[唐][楊炯]《登秘書省閣詩序》:“[周王][群玉]之山,[漢]帝[蓬萊]之室。”○[宋][曾鞏]《送鄭州邵資政》詩:“雋遊追幙府,高步集[蓬萊]。”◆4.指[蓬萊宮]。○[唐][杜甫]《宿昔》詩:“宿昔[青門]裏,[蓬萊]仗數移。”
蓬萊池(蓬莱池),◆池名。在[陝西省][長安縣][蓬萊宮]附近。○[唐][杜甫]《幽人》詩:“洪濤隱語笑,鼓枻[蓬萊池]。”○[宋]程大昌《雍錄?唐東內大明宮》:“[大明宮]地本[太極宮]之後苑……﹝[高宗]時﹞改名[蓬萊宮],取殿後[蓬萊池]為名也。”
蓬萊閣(蓬莱阁),◆1.閣名。在[山東省][蓬萊縣]北[丹崖山]上。○[宋][嘉祐]年間建閣,[明][萬曆]年間增建了[呂祖殿]、[三清殿]等建築。自古為文人學士雅集之地。○[宋][孔平仲]《寄常文》詩:“[蓬萊閣]下花多少,[清曠亭]前水淺深。”◆2.指秘書省或秘書監。○[唐][杜甫]《秋日寄題鄭監湖上亭》詩之三:“暫阻[蓬萊閣],終為江海人。”亦省作“蓬閣”。○[唐][孟浩然]《初出關旅亭夜坐懷王大校書》詩:“永懷[蓬閣]友,寂寞滯[揚雲]。”○[唐][杜甫]《哭臺州鄭司戶蘇少監》詩:“移官[蓬閣]後,穀貴歿潛夫。”參見“蓬萊”。
蓬萊宮(蓬莱宫),◆1.[唐]宮名。在[陝西省][長安縣]東。原名[大明宮],[高宗]時改為[蓬萊宮]。○[唐][杜甫]《莫相疑行》:“憶獻三賦[蓬萊宮],自怪一日聲烜赫。”◆2.指仙人所居之宮。○[唐][白居易]《長恨歌》:“[昭陽殿]裏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明][李夢陽]《上元訪杜煉師》詩:“馬前兩兩侍玉女,別館多在[蓬萊宮]。”
蓬萊山(蓬莱山),◆神山名。相傳為仙人所居之處。○《山海經?海內北經》:“[蓬萊山]在海中。”○《後漢書?竇章傳》:“是時學者稱[東觀]為[老氏]臧室,道家[蓬萊山]。”○[李賢]注:“[蓬萊],海中神山,為仙府,幽經祕錄並皆在焉。”○[清][孫枝蔚]《壽汪生伯先生閔老夫人》詩:“何名[西王母],何處[蓬萊山]。”
桃萊(桃莱),◆[桃邑]、[萊山]的並稱。○[桃邑]在今[山東][汶上縣]東北三十五里之[桃鄉]。○[萊山]在今[山東][萊蕪縣]。○[春秋][魯][孟僖子]家臣[謝息],為[孟孫氏]守[郕邑]有功,於是以[桃][萊]兩地授予[謝息]。事載《左傳?昭公七年》。後用為效忠主上而獲封賞的典故。○《後漢書?馮衍傳上》:“內無鉤頸之禍,外無[桃][萊]之利,而被畔人之聲,蒙降城之恥,竊為左右羞之。”
桃萊難悟(桃莱难悟),◆《後漢書?馮衍傳上》“無[桃萊]之利”[唐][李賢]注:“[謝息]得[桃邑][萊山],故言‘無[桃][萊]之利’也。但為‘萊’字似‘棗’,文又連‘桃’,後學者以‘桃棗’易明,‘桃萊’難悟,不究始終,輒改‘萊’為‘棗’。○[衍]集又作‘菜’,或改作‘乘’,展轉乖僻為謬矣。”後遂以“桃萊難悟”喻深奧難懂。○[宋][王應麟]《困學紀聞?評文》:“[洪景盧]、[周茂振]入館謝啟,雖不若[董彥遠]之博,如桃萊難悟,柳卯本同。”
田萊(田莱),◆正在耕種和休耕的田地。亦泛指田地。○《周禮?地官?縣師》:“縣師掌邦國都鄙稍甸郊里之地域,而辨其夫家人民田萊之數。”○[鄭玄]注:“萊,休不耕者。”○《魏書?李孝伯傳》:“田萊之數,制之以限。蓋欲使土不曠功,民罔游力。”○[清][梅曾亮]《臣事論》:“使農、工、商、賈皆汲汲然有為士之心,則方其為農也,田萊必不能闢。”
汙萊(污莱),◆1.謂田地荒廢。○《詩?小雅?十月之交》:“徹我牆屋,田卒汙萊。”○[毛]傳:“下則汙,高則萊。”○[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卒,盡也。田不治則下者汙而水穢,高者萊而草穢。”○[唐][白居易]《息游墮策》:“至使田卒汙萊,室如懸磬。”◆2.指荒地。○《宋書?五行志三》:“宮室焚毀,化為汙萊。”○[唐][司空圖]《華帥許國公德政碑》:“汙萊盡闢,甍宇兼倍。”○《明史?汪應蛟傳》:“[應蛟]在[天津],見[葛沽]、[白塘]諸田盡為汙萊,詢之土人,咸言斥鹵不可耕。”○《清史稿?高宗紀三》:“今[烏魯木齊]各處屯政方興,客民前往,各成聚落,汙萊闢而就食多。”
戲萊衣(戏莱衣),◆原謂[春秋]末[楚國][老萊子]穿五色斑斕之衣,扮小兒之狀以娛雙親。後作為孝養父母之典。○[宋][張綱]《驀山溪?甲辰生日》詞:“只願早休官,居[顏]巷,戲[萊]衣,歲歲長歡聚。”亦作“戲斑衣”。○[宋][馮取洽]《賀新郎?送別定軒》詞:“夢折營門柳。送君歸,暫戲斑衣,又攏征袖。”參見“戲彩”。
小蓬萊(小蓬莱),◆1.景色清麗,有如神話中的[蓬萊]仙境的地方。○[宋][陶穀]《清异錄?地理》:“[違命侯]苑中鑿地廣一頃,池心疊石,象三神山,號[小蓬萊]。”○[宋][陸游]《戲詠鄉里食物示鄰曲》:“[山陰]古稱[小蓬萊],青山萬疊環樓臺。”◆2.仙山名。○《鏡花緣》第二回:“﹝[女魁星]﹞竟奔[小蓬萊]保護玉碑去了。”◆3.曲牌名。
伊萊(伊莱),◆[伊尹]和[萊朱]的合稱。兩人都是[商湯]的名臣。○[萊朱]又稱[仲虺],相傳位左相。○[明][吾邱瑞]《運甓記?帥閫賓賢》:“隱鱗卜築友[伊][萊],藏珍屠保甘恬退。”○[清][王柏心]《憫忠賦謁張文忠墓作》:“使學術而謙讓兮,將比隆乎[伊][萊]。”參見“伊尹”。
遺萊(遗莱),◆指荒廢的休耕田。○[宋][葉適]《茶陵軍減苗置寨記》:“[茶陵]頃五千無遺萊,曠土可尋乎?”
醉蓬萊(醉蓬莱),◆詞牌名。調見[宋][柳永]《樂章集》。參閱《詞譜》二五。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ingzio.com/7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