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就是我们端午常用的艾蒿这种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有香气,可入药,内服可做止血剂,又供灸法上用(《现代汉语词典》)”。《说文》:“艾 ,冰臺也。从艸乂聲。”《说文》乂:“芟艸也。”


乂表示刈割,所以也可以表示农具:

农具乂,加艹,和艾(植物)同形
乂是刈割之义,从而有斩杀、消除之义(乂的字形我们以后再说)。那么艾和乂之间是否存在理据关系,为何艾以乂为音义核心?李时珍曾引王安石《字说》云:“艾可乂疾,久而弥善,故字从乂。”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艾蒿在古代与民生关系密切,《孟子》:“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民谚“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因为五月是“恶月”、“毒月”,气候潮湿,为疫病毒虫盛起之季。于是在端午节,人们插艾草和菖蒲,艾的茎、叶含挥发性芳香油,可驱蚊虫,净化空气。“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艾草是趋利避害的灵符,艾就如“门神”一般。宗懔《荆楚岁时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我国传统医学将也把艾加工成“艾绒”,用以艾灸,以治疗疾病。因为乂有“割杀,消除”之义,而艾可杀菌驱虫,消除病痛。所以王安石的意思是说,“艾”继承的是“乂”的杀灭、杀除义,因艾可以驱杀虫、治疾病。这个解释很通畅,也很好记忆。不过从语言的系统性来看,艾的语源或许并非如此,因为艾草驱杀虫的作用(经燃烧效果才好)并不是最先被人们认识到的。

艾绒

艾蒿插门
回看《说文》:“艾 ,冰臺也。”所谓“冰臺”,段玉裁注 :“见张华《博物志》曰:‘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于后承其影,则得火。”什么意思呢?冰就是冰透镜,而用艾就是可以和冰透镜配合的放在透镜焦点上的拢成臺的点火物(或者解释成艾草承其影,就如臺之载物),即艾草是用来点火的材料。

在古代,用作点火物和保存火种的最好的材料里就包括艾绒:“捣干艾叶而成的绒状物。可作火媒。中医用来灸病。”也就是说艾绒原来就是点火用的。而且艾草往往而生,生命力强,各处都有,所以可以作为点火物和燃烧物的良好选择。因此关于“艾”的语源,笔者在这里提供2种新的解释:
1.如柴薪一样,艾是需要经常被“乂”回来的一种植物,因为人们经常需要用它来点火。
2.乂字族有“气息”之义,艾草是一种带有浓厚气味的植物。

乂艾草
那么“艾”的驱虫杀菌功效是怎样被发现的呢?笔者在这里选择了几个视频,供读者参考:引火的工具;冰台取火、火神官、保存火种的燃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ingzio.com/7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