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杭州的余杭有我家先生的一位朋友。两年前,只身一人离开北京,不离不弃的还有一室的书籍。寄居江南是为了采风,他想吃透徐渭。四月二十四日离开绍兴当天午时抵达此友所在余杭鲍家村。先生与此友把酒言欢。席间谈的最多的是徐渭,偶然提到瓶窑的南山石刻。鱼没看过,感兴趣。议定第二日寻访。

四月二十五日,天晴好。成行。车上,友说南山石刻是元代造像,最大的特点是真武帝造像与佛像并立,还有就是慈航观音形象是典型的西夏妇女。此地友人数次光顾,与当地村民攀谈得知:文革以前,南山东部的崖壁上,还有几十座造像,其人物形象有金刚、力士、玉皇等,后来这些石像都被破坏了。破坏者有两拨:一是从1978年起当地村民炸山取石,八十年代初开采更甚,八三年政府下令禁采,可屡禁不止。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千禧年。另一个是文革期间,“破四旧”时炸药炸的。

南山不高,百米有余。山体石质为凝灰岩。东苕溪自东北而来,向西南流去。曾是古代采石场。见识过缙云仙都芙蓉峡景区的古代采石场,可看到南山采石场现状还是大吃一惊。山腰以下岩壁大块裸露,采石后山体上留下百尺削壁,如同刀劈斧削。那批造像在南山的东南部,清晰可见的有二十尊左右。

友人说其中两处佛像有题记,一处刻有“泰定五年”即公元1328年。另一处是“至正元年”即公元1341年。相隔13年。南山当时有寺名“万相寺”。如今南山西麓有“南山寺”遗迹。
瓶窑镇古称亭市,宋代亭市山南麓建窑烧制陶瓶,始称窑山,亭市村因此得名瓶窑。南山作为古代采石场是在南宋。这里火山岩岩石呈书页状,利于开凿,且石质坚硬,为上好的石材。南宋都杭州时,修建皇宫所需石材皆采自这里。然后利用东苕溪至运河水路运往杭州。

友人还讲了一段有关南山石刻的历史。这段历史需要了解三个人物:孔清觉、杨琏真伽、唐珏;一个佛教派别:白云宗;两个少数民族:党项族和蒙古族;两个煊赫政权:蒙元帝国和南宋赵氏王朝。
话有点长,往短了说:“鲁圣之裔”的孔子第五十二世孙孔清觉于南宋大观年间“来居杭之白云庵”,自立宗旨,创白云宗。白云宗脱胎于华严宗,与华严宗有明显区别。反禅宗。倡导宗教世俗化,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江南百姓自古信奉万灵皆神圣,白云宗教义深受普通百姓欢迎,迅速在南山一带立足流传。元代时,南山的普宁寺成为白云教的中心。
杨琏真伽任江淮诸路释教都总统,做了三件事:第一件,将归葬于绍兴会稽山北麓的宝山即攒宫山南宋皇族的墓葬掘开;把理宗有别常人的硕大颅骨制成藏传佛教中的法器嘎巴拉,尸骨杂合牲畜、兽骨碾成粉末做佛塔建筑用料,将随葬金银物作为弘扬佛教的经费。第二件组织人雕印了河西字(即西夏文)的《大藏经》和《普宁藏》;组织江南禅宗僧人廷辩;恢复宗教活动。第三件是于公元1282年主持杭州飞来峰佛像修造及1328年左右开始在普宁寺所在南山的开凿石窟。友人又拿出工具书为我翻查这三个人物。
孔清觉(1043~1121),白云宗之创始者。宋代河南登封人。自称孔子后裔。从汝州龙门山宝应寺海慧出家,遍历诸方,止于舒州浮山,宴坐二十年,后至杭州灵隐寺后山白云庵创白云新义,以华严经为根本要典,主张儒释道三家一致,重视忠孝慈善,晨夕持诵礼拜供养,躬耕自活,不沾荤酒。政和六年(1116),着证宗论排斥禅宗,觉海愚禅师诉之于朝,力论其伪,遂坐罪流放恩州(广东)。宣和三年入寂,弟子慧能归遗骨于杭州,建塔于余杭南山之普安寺。著有初学记、三教篇、正行集、十地歌等。[佛祖统纪卷四十六、卷五十四]。”孔清觉自开创白云宗后,在瓶窑南山建庵传教,影响日盛,这一派别被后世称为“南山白云宗”。
杨琏真迦,唐兀(党项)人,僧侣。至元十四年(1277),任元朝江南释教都总统(后改江淮释教都总统),掌江南佛教事务。次年,在元宰相桑哥支持下,盗掘钱塘、绍兴宋陵,窃取陵中珍宝,弃尸骨于草莽之间。绍兴人唐珏等以假骨易诸帝遗骨,葬于兰亭,植冬青树为识。后杨琏真伽复取假骨,杂以牛马枯骨,在临安故宫中筑白塔镇压,名曰“镇本”。”
唐珏,山阴义士。据史料记载, 唐珏闻帝王尸骨却抛弃在草莽之间悲痛不已。当下典当家产,私下备酒宴,邀请乡里少壮辈。酒至半酣,唐珏突然说:“今请诸君协力,前往收埋先帝尸骨,如何?”有一人问道:“山上将官把手,虎视眈眈,事情一旦暴露,如何是好?”唐珏说:“此事我早已运筹,今四郊荒野多露白骨,何不以假乱真,取而代之呢?”大家应诺。唐珏拿出备好的木匣若干只,上面复以黄色丝绢,署上帝名、陵名,分头趁月色潜入陵山,自永思陵以下,随号将诸帝遗骸分别收藏起来,埋在宝山之阴天章寺前,种上冬青树,以为标志。第二天凌晨,唐珏出百金,酬谢众人,七日之后,杨琏真伽复取理宗头颅,截为饮器,有下令裹取诸帝骨骸,部众只得杂以牛马枯骨拾来,在临安故宫中“筑一高十三丈的白塔压之,名曰镇本”,以示制胜江南人民之意。

说话间,我们一行人已从南山西侧上山。最先看到就是这组残像龛。它的左右两侧各有一组道教人物像。都是三像一组。友人说残像龛为华严三圣像,释迦牟尼居中,左文殊右普贤。左侧道教人物龛为三清,右侧为老子、释迦牟尼、孔子。像皆有残破。


接下来是如来坐像


接下来看的一组三像令人震撼,只有头部,没有身子,悬于深潭之上。中间较完整,两侧有残缺。友人解释这是“三圣人”。中为释迦佛、右边老子、左边孔子。


采石留下的开采痕迹和深潭。


这座佛像垂在峭壁上,面向东南,为如来说法造像。是南山所有造像中最高的。如果上面提到的那三圣人像是全像的话,恐怕就不能用最高了。佛像高六米以上,下方有题记。字迹湮灭,无法拍摄清晰。

这组双佛像,友人说左侧为尊华宿王智佛像,佛像的左肩上侧竖刻:“泰定五年孟春吉日比丘明质命工镌刻尊象普颂尊华宿王智佛全忘胜劣印元因随涌现南山石功德庄严万相寺”七行题记。我瞪大眼睛也没有找到这七行题字,我家先生用相机也没有搜到!

右边的佛像是观世音坐像?头戴的装饰物既像是汉族皇后戴的皇冠,又像西夏妇女戴的头饰。

右边的佛像是观世音坐像?头戴的装饰物既像是汉族皇后戴的皇冠,又像西夏妇女戴的头饰。
等到看到一组造像时,尤其是其中慈航观音形象时,更加明白了杨琏真伽作为党项人的后裔,对自己的族群还是念念不忘的。慈航观音明明是一位西夏族慈母的形象。

友人意味深长地说,鱼你知道西夏人如何被灭种的吗?杀掉男子?我问。友人笑了,不必,男子留着可做奴才,当枪使。蒙古人只用了一招:西夏族的女人只能嫁给除了本族人之外的男人。


在释迦牟尼佛左肩位置有看似题记

慈航观音大约四米高,她的头饰、衣着、身上的装饰及动作都有悖于观音惯常的造型。只见她赤足踏于莲瓣舟上,浪花翻卷依旧安稳,左侧隐约见似马动物做回首状。


这组佛像的东侧是一残破的造像。

这尊释迦牟尼坐像为说法相。
↓这尊就是真武大帝像!一袭道袍,发披于肩,脸方耳阔,垂须无胡,右手持剑、刃上举,左手抚膝,趺坐。座下为蛇龟交缠。


友人在讲解,我一边聆听,一边仔细端详。佛道石刻并存的现象并不多见。通常情况下都是道教兴盛时,信徒们将已经开凿的佛像改成道教人物;佛教复兴后,再把道教人物改成佛像。



南山石刻近十多年来受到政府的重视,保护性维修和开发利用并举。新修了栈道,还要复建南山寺。



据悉:余杭曾召开过学术会议,就白云宗的宗派定位与中国佛教的民间化,白云宗与余杭南山大普宁寺的历史渊源,白云宗在中国佛教史上的独特性及其与元代佛教及西夏佛教之间的相互关系,南山摩崖石刻的造像艺术及其佛教文物价值,《大普宁藏》在中国佛教刻经史上地位与影响,以及余杭瓶窑南山摩崖石刻的保护及南山佛教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等学术论题,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专题探讨,拓展了杭州佛教历史文化研究的新视野。与会学者提出,今后应整合佛教研究的学术力量,抓紧推出“南山佛教历史文化丛书”,其内容包括余杭南山佛教造像研究、白云宗资料及其研究文献汇编、“普宁藏”与江南佛经刊刻研究等。

南山在未来的规划中,将建造“灵鹫讲寺”,将以出世之心传承弘扬佛法,以入世之心践行慈善、公益。整个建筑规划有具有宋代建筑特色的“灵鹫讲寺”朝拜区、安置地方信仰的“佛光院”、开展公益国学传习的“弘文院”、容纳居士修行的“八叶院”、佛教养老的“正果院”、开展禅修的“菩提院”以及浙江民间佛教研究中心等。

这些散落在这里的石件是当年南山寺遗址内的。新建的寺院大约用不着它们。
瓶窑南山摩崖石刻不但自身造像具有鲜明特色,它所钩沉出历史背景那么深厚,价值巨大、意义非凡。

有关链接:
余杭瓶窑镇南山摩崖造像分布在瓶窑西南1公里南山山腰东南壁,成于元代,系利用前期采石的壁面,起线龛雕琢,造型端庄、高大,是一处江南少见的有绝对纪年石刻的元代石刻造像群。
该处原有大小不等30余座单身造像,1978年,北湖乡上窑村采石,毁坏近三分之二。现存造像13座,除1座为道教玄武大帝造像外,其余均为佛教造像,如释迦、观音、天王、如来等。从西向东第3号如来造像,坐西朝东通高3.3米,左肩侧刻元代题记七行:“泰定五年孟春吉日比丘明质命工镌,刻尊像普颂尊华宿王智佛全忘胜劣印元随缘,涌现南山石功德庄严万相寺。”11号如来造像,方位南向通高2.8米,左肩侧亦刻有“本寺都寺比丘徒众镌造阿弥陀如来尊像功德普渡众生有者至正元年八月□□”的题记。
南山造像有明确记年,因此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尤其是佛教造像与道教造像的并存,更是研究我国江南,佛教与道教发展的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南山摩崖造像1983年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2月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真武帝像(像通高2.45米,披发垂肩,圆脸大耳,有须无胡,右手执剑,剑锋向上,剑长103厘米,左手按膝,着圆领道服,右脚搁左膝,赤脚外露,座下蛇缠龟身);
2、释迦牟尼坐像(通高3.6米,佛像圆脸宽额,厚唇大耳,袈裟袒胸,右食指向上,拇指搭于无名指与小指间作说法相,闭目静坐于火焰形浅龛之中);
3.残破的第三座佛像
4、尊华宿王智佛像(佛像坐西朝东,通高3.3米。头上有肉髻,宽鼻大耳,身披袈裟,左手心向上,右手垂膝,佛的左肩上侧竖刻:泰定五年孟春吉日比丘明质命工镌刻尊象普颂尊华宿王智佛全忘胜劣印元因随涌现南山石功德庄严万相寺”七行题记);
5、慈航观音菩萨立像(通高4米,头戴宝冠,胸挂缨络,宽袖大袍,右手覆左手背于腹部,左手执佛珠一串,赤脚踏一瓣莲叶小舟,舟下海浪花翻卷,左侧天马回首,昂望观音);
6、释迦牟尼坐像(佛像通高2.6米,头有肉髻,身着缁衣,左手屈指,手心向上于胸前,右手袒掌,卜垂作与愿相,端坐于莲座之上);
7、观世音坐像(佛像面东向西,通高2.8米,头戴宝冠,嵌有化身小佛,披大氅,佩缨络,手置腹部,作托物状,端坐于莲座上);
8、说法如来(面向东南,通高6.6米,头有肉髻,弯眉凤眼,宽鼻厚唇,圆脸大耳,身披袈裟,左手执法螺,右手作说法状。此像高悬崖壁,是造像中最高大的一尊);
9、10、11为三世佛(三尊佛像并列雕凿,高悬于开门塘深潭之上,属半成之作,只完成火焰形龛及头至肩部的工程,中间的9号像较完整,左边的8号次之,右边的10号像头在“文革”时遭破坏);
12、阿弥陀如来坐像(头顶肉髻,身坐莲台,通高2.8米,身披袈裟,左手屈指向上,食指平伸置膝前,右手屈指向上置胸部,左肩侧竖刻:“本寺都寺比丘徒众镌造队弥陀如来尊像功德普渡众生有者至正元年八月□□ ”五行楷书题记);
13、释迦坐像(位于南山的东北坡之放生池的西北石壁上,通高2.3米,头顶肉髻,脸呈方形,袈裟敞胸,佛身下部与池水平,佛像头部左端刻有莲花一朵,左边岩石上横刻“放生池”三字)。
14、大肚弥勒像(此尊像是近年才发现的,有浓郁的明代风格,脚下雕有石香炉一个,在山脚路边,一般不易发现。)
15、释迦像(此尊像也是近年才发现的,是一个大惊喜,在山顶,冬天树木稀疏之时可以看到。)
中新浙江网2月26日电 (记者龚读法张洁)日前,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借助经济强镇、文化名镇的优势,将南山文化融入当地旅游资源,着力开发南山的旅游产业将其推向市场,蓄势待发,力争把瓶窑镇建成余杭西部旅游门户。
据了解,2008年10月,余杭区瓶窑镇邀请文物部门到南山脚下实地勘察,研究道路整修方案,为南山摩崖石刻造像开发旅游积极创造条件。南山摩崖石刻造像是一组江南罕见的元代石刻群,1997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山造像是元代僧徒利用采石壁面,使工匠凿开浅龛,浮雕而成,延绵数百米,共30余尊,是研究中国佛教与道教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史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目前,该镇已经完成了《南山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抓住南山文化脉络,以石刻造像为中心,构建一心两带三区。“一心”:旅游接待中心;“两带”:南山风光景观带、桃源仙境景观带;“三区”:南山文化展示区、南山翠湖风情区、苕溪水乡休闲区。开发四大特色项目:摩崖造像展示区、南山普宁寺、南山湖、瓶窑民俗风景苑;打造“南山八景”:摩崖造像、南山隐禅、福寿洞天、桃林流霞、苕溪晴川、桃源仙踪、东篱问菊、翠湖风湖。瓶窑民俗风情苑修建历史馆、民俗廊、风情街,挖掘农耕文化,传承民间工艺,吸引游客休闲旅游度假。
白云宗,是佛教华严宗的一个支派。宋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僧孔清觉(?~1121)创建于杭州白云庵,故名。孔清觉奉《华严经》,立四果十地论,因而其教又被称作"四果"、"十地菜"。教徒在家者称"道民",以屏妻子、断荤酒为戒律,晨夕诵经,躬耕自活。尤其反对禅宗。初为官府禁止,后获承认。南宋时流行于浙西,徒众千百为群,焚香结会,在地方上很活跃。在流行过程中,戒律趋于松弛,教徒中的上层分子往往交通官府,勾结权势,借故敛财,横行州县。宁宗庆元、嘉泰(1195~1204)间,又一度遭到禁止。
元朝统一江南,为白云宗专立摄所,其势力进一步发展,徒众多达数十万人。成宗大德七年(1303),元政府鉴于白云宗势力过大,扰乱地方,罢摄所,令白云宗田产依例输租,徒众与民一体负担赋役。武宗至大元年(1308),复立白云宗摄所,秩从二品,设官三员;次年,再罢。仁宗延祐二年(1315),授白云宗主沈明仁荣禄大夫、司空。六年,沈明仁以擅度僧四千八百余人、强夺民田两万顷等事坐罪。七年,仁宗诏籍江南昌为白云宗僧者为民。英宗至治三年(1323),又括白云宗田。白云宗虽然受到这些打击,但迄于元末一直处于合法地位。文宗至顺年间(1330~1332),它还索回了一部分被官府籍没的田地。入明后遭到禁止。
杨琏真迦,杨琏真珈,又作琏真伽、杨琏真珈、杨琏真加,元朝宗教职员,本是西夏党项人,藏传佛教僧人,吐蕃高僧八思巴帝师的弟子,见宠于忽必烈,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任江南总摄。此人乃元朝江南释教都总统,掌江南佛教事务。为元朝庭赴江南去汉化的急先锋。其像位于飞来峰石窟中。史载杨琏真珈善于盗墓,曾盗掘南宋诸皇帝、皇后陵寝、公侯卿相坟墓,"凡发冢一百有一所,戕人命四"(《元史·世祖本纪》(卷17)),把盗来的陪葬品用作为修建寺庙的资金。
至元十四年(1277),杨琏真迦任元朝江南释教都总统 (后改江淮释教都总统),掌江南佛教事务。次年,在宰相桑哥支持下,盗掘钱塘、绍兴宋陵,窃取陵中珍宝,弃尸骨于草莽之间。绍兴人唐珏等以假骨易诸帝遗骨,葬于兰亭,植冬青树为识。后杨琏真伽复取假骨,杂以牛马枯骨,在临安故宫中筑白塔镇压,名曰"镇本"。
宋六陵,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绍兴市富盛镇攒宫山绍兴越城区富盛镇茶场,距绍兴市区18公里,为江南最大的皇陵区。有宋高宗永思陵、宋孝宗永阜陵、宋光宗永崇陵、宋宁宗永茂陵、宋理宗永穆陵、宋度宗永绍陵等南宋六帝陵寝,故称宋六陵。此外,还有北宋徽宗陵、宋哲宗后陵、宋徽宗后陵、宋高宗后陵。占地2.25平方公里。每座陵寝均设上下宫,功能齐备,结构完善。 每座陵寝均设上下宫,功能齐备,结构完善。
元元至正二十二年(1285),诸帝、后陵寝遭西僧杨琏真伽盗掘,地面建筑遭到破坏。明朝初年,朱元璋根据《南宋诸陵图》,重新立碑植树,并加以祭祀。20世纪50年代,六陵中只有孝宗陵、理宗陵,尚存享殿三间,缭以周垣,其余仅存墓冢、墓碑、祭桌。20世纪60年代,墓冢被铲平,墓碑、祭桌被移作他用。现陵区尚有部分墓冢石及作为六陵标志的200余棵古松,陵区环境依然保持当年风貌。
杭州路余杭县白云宗南山大普宁寺大藏经。始刻于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至元二十七年完成。559函,千字文编次由天字至感字,1430部,6004卷。大德十年(1306),松江府僧录管主八从弘法寺本藏经内(即《赵城藏》版输入燕京后的元代补雕本)选出南方版本藏经所缺的秘密经约97部,315卷,刻完编为千字文武字到遵字28函,随同《普宁藏》一同流通。
最后又补入约字函的7部,6卷,收入元代沙啰巴译的秘密经轨5种,白云和尚初学记和白云和尚正行集2种。除武字至遵字的28函秘密经不计外(因详细目录佚失),应为559函,1437部,6010卷。该藏基本上是依据《圆觉藏》复刻的,版式略小,但刻工精巧细致,装帧古朴典雅。
西夏文又名河西字、番文、唐古特文,是记录西夏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属表意体系,汉藏语系的羌语支。西夏人的语言已失传,跟现代的羌语和木雅语关系最密切。西夏景宗李元昊正式称帝前的大庆元年(公元1036)年,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三年始成,共五千余字,形体方整,笔画繁冗,结构仿汉字,又有其特点。曾在西夏王朝所统辖的今宁夏、甘肃、陕西北部、内蒙古南部等广阔地理带中,盛行了约两个世纪。元明两朝,仍在一些地区流传了大约三个世纪。西夏文专家李范文认为,全部西夏文字共计5917字,而实际上有意义的字共5857字。
西夏文汇编字书12卷,被西夏定为"国书"。西夏人上自佛经诏令,下至民间书信,均用西夏文字书写。为方便人们学习西夏文字,西夏还编写了字典。1227年西夏亡于蒙古帝国,西夏文字也随之逐渐湮灭。自西夏文字被发现以来,这些字典以及一批佛教经卷和手书作品,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多有发现。西夏文字属汉藏语系的羌支,跟现代的羌语和木雅语关系最密切。
西夏文字形体方整,笔画繁冗,又称为蕃书或蕃文。结构仿汉字,又有其特点。用点、横、竖、撇、捺、拐、拐钩等组字,斜笔较多,没有竖钩。单纯字较少,合成字占绝大多数。两字合成一字居多,三字或四字合成一字者少。合成时一般只用一个字的部分,如上部、下部、左部、右部、中部、大部,有时也用一个字的全部。会意合成字和音意合成字分别类似汉字的会意字和形声字,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八十。部分译音字由其反切上下字的各一部分合成,类似拼音字。有的字以另一字的左右或上下两部分互换构成。两字多为同义字。象形字和指示字极少。书体有楷、行、草、篆,楷书多用于刻印,篆书散见于金石,行草常用于手写。

西夏文"形体方整,类八分,而书颇重复",是独立于汉字之外的一种全新的方块文字,初看与汉字相似,因为它是模仿汉字的构字方法、借用汉字的基本笔画重新创制的。它的基本笔画,也有与汉字相同的点、横、竖、撇、捺、左拐、右提,但没有汉字常见的竖钩,对撇捺等斜笔运用较多。由于笔画繁多,结构复杂,多数字都在十画以上,认记、书写都有一定难度,就连汉字中书写最为简西夏文仿照汉字创制,汉字书法有篆、隶、真、行、草五种书体,真书即楷书。传世西夏文献中已发现篆、楷、行、草四种书体,而未见隶书。党项人论述西夏文和汉文的关系时也说:"论末则殊,考本则同"。单的数字,到了西夏文里笔画也相当繁杂。
有关链接内容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ingzio.com/7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