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字的含义是什么意思,沐字的含义店名?

温水和暖,反复淋洗,遍身清爽,不亦乐乎?

沐字的含义是什么意思,沐字的含义店名?

饿了就吃,困了就睡,脏了就洗澡,现代人对这些每日功课、生理需要已经习以为常,但若是论到洗澡,其实不仅只是清洁需要,还代表了敬神、待客、品行修养等多方面的要求和体现,古人对于洗澡一事,那是极其隆重和神圣的,而且历史上因为洗澡还有很多诗文典故,更闹过很多笑话,且听我一一道来。

从人类出现在地球上那一天起,洗澡就和睡觉吃饭这些事构成了生活必须要做的基本要素,只不过吃饭睡觉纯粹是生理需要,相比之下洗澡就要严肃神圣得多。

尼罗河西岸有一座纳赫特墓,墓中的壁画成为史学家研究史前文明的重要依据,壁画论证了在公元前,已经出现了啤酒和面包,更让人称奇的是壁画中有墓主人纳赫特(意为“强者”)与妻子特维手持彩罐倾倒圣水的动作,这便是著名的敬神仪式:浇奠

浇奠是基督教用语,由希腊语spendesthai演变而来,意为接受神的洗涤,并甘愿向诸神奉出生命来当作祭品,是第一等神圣庄严的仪式。圣经中多次出现浇奠这个词以及描绘浇奠的场景。基督徒在降生及死后入葬前也都要接受浇奠,在基督教中,被称做“洗礼”,耶稣降生之时,约翰便是在约旦河给他做洗礼,做为赦免“原罪”的象征。

沐字的含义是什么意思,沐字的含义店名?

浇奠并非西方独有,在中国的史书中也明确地提到过,作用与寓意也与西方不约而同:

儒林外史》里,鲍廷玺“就同阿三到他哥哥厝基的所在,摆下牲醴,浇奠了酒,焚起纸钱。”《二刻拍案惊奇》也记载着如下的文字。“办了些牲醴酒馔,到墓间浇奠一番,哭了一场。”中国古代孩子出生时,接生婆也必定事先预备好热水给孩子梳洗打扮一番,除了清洗胎水污渍,还要在孩子额头上沾水点上三下,以示祛病无灾天皇保佑之意。

原始社会,人们更多的是用浇奠来祭天祭地祭神,最主要的是承接上天降甘露这一仪式,所以才有了诸如“洁身自好”,“圣洁”、“洗心革面”等等词汇,后来人们更是用采来的草药熬汤擦身或是内服,倒也真的能除病强身。

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洗澡这件事就从简单的神灵崇拜和清洁自身的目的衍生出尊重他人、保持修养、孝敬上辈的人格层面上来,甚至成了待客之道。

《周礼》中“王之寝中有浴室”的记载明确表明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洗澡就已经成了帝王们必备的功课,到春秋时期已经用专门的浴盆来洗澡了。不仅如此,人们还专门为洗澡修建专门的房间、管道和设备。简文帝萧纲曾著有《沐浴经》,这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研究洗澡的专门论著,说得头头是道,其内容反应了古代人们对洗澡这件事那是不遗余力地发明创造,有些设备的描述甚至可以说是脑洞大开。而在公元334年,后赵皇帝石虎邺城修建的龙温池则是一间可同时容纳百人共浴的大型私人浴室;至于因为一首《琵琶行》而名声在外的华清池则晚上几百年,相比石虎的龙温池无论年代还是规模都不是差了一点点。

甲骨文中就有“沐浴”这两个具体的字。沐字被写成双手掬水洗头发;浴字则是一个人躺在大盆中洗澡。可见洗浴之风在人类最早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而且古人把相关的内容分得很细,比如上面所说,“沐”是洗头,“浴”是洗身,其他还有“洗为濯足,澡为洒手”之说。

礼记》对洗澡一事有详细的规定,对于如何宽衣、怎么洗、先洗哪里再洗哪里都有严格的规定,洗完后还要用干净的精、粗两块毛巾擦拭身子,然后再用热水淋身,称为“复浴”,复浴之后不能立即出门以防止受了风寒,要披上专门的布衣用碎步在房间里来回行走,让周身血液畅通,还要喝一些特定的饮料补充水分。如此细致的“洗澡教学手册”显然只能是富贵人家才能使用,普通百姓最多也就扑通一声跳下河了事。

古人洗衣服用草木灰和皂角,洗头用淘米水,这些统称为“潘汁”,而洗澡则用澡豆。澡豆用什么原料制作的古书中语焉不详,但是想必其去污效果不会很差,以至于朝廷会按职级每年定期向官员们分发澡豆,这是不是可以算成是唐代的劳动保护用品呢?

澡豆也分几种我们现在能从史书中找到记载的大约分为“面药”和“口脂”,分别用来涂脸和嘴唇,杜甫《腊日》中有“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说的就是这两种劳保用品,从那些包装盒被诗人形容成“翠管银罂”可以得知其包装应该也是很精美的。

不仅如此,为了保证洗澡的质量和数量,汉朝的时候甚至颁布法律规定了休假,“五日一赐休沐,得以归休沐出谒。”意思是每过五天就放假一天,放假的理由是,经过五天辛勤工作,人们都已经很脏了,于是给全国人民放假一天用来洗澡洗衣服。“休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洗澡为理由制定的假日。

之所以肯用放假来鼓励人民洗澡,主要原因是洗澡净身在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件极其严肃和隆重的仪式。从上古起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净身,否则就会亵渎神灵,称为“虞礼”,虞字的本义即是沐浴。周朝开始,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见君主和进庙上香前必须洗澡更衣(称为戒),素食数日(称之斋);晚辈五天必要烧水为父母洗一次澡,三天为父母洗一次头,“孔子沐浴而朝”的故事现在的每个小朋友都听父母老师提起过。

唐时将“五日一休沐”改为每十天休息一天用来洗浴,以每月上、中、下三旬的第一天为休息日,称为上瀚、中瀚、下瀚。“瀚”即“浣”的异体字,本意是洗濯,从此“浣”又通“旬”,一浣为十天,在唐代,这种十天一休的假期制度称为“休浣”。

现在我们接待从远方而来的客人吃饭为“洗尘”,但在古时,洗尘就是洗尘,主人为了表示对客人远来的尊重,常常在摆筵席招待之前先烧好水请客人洗澡,名曰洗尘,洗尘之后的宴席则叫“接风宴”。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史上为洗澡而作的诗也不在少数,人们最熟悉的应该是《琵琶行》中的那几句了,其实还有很多诗与洗澡有关。宋代李纲在福州汤沐浴洗温泉时就曾留诗曰:玉池金屋浴兰芳,千古清华第一汤。何似此泉浇病叟,不妨更入荔枝乡。

提到洗澡就不能不说唐玄宗,在华清宫温泉里这位皇帝诗兴大发,留下过很多关于洗澡的诗,比如:桂殿与山连,兰汤涌自然。阴崖含秀色,温谷吐潺瑗。绩为蠲邪著,功因养正宣。愿言将亿兆,同此共昌延。在《幸凤泉汤》一诗中,更是抒发了“愿将无限泽,沾沐众心同”的愿望,希望在他的治下,能天下大同,像在一个浴池中洗澡那样其乐融融。在这位酷爱洗澡的皇帝的影响下,全国各地像现如今女孩子爱逛街一般对洗澡乐此不疲,仅长安一地便有玉女、融雪、连珠、濑玉和濯缨五个汤池,可谓盛况空前热闹非凡。

宋朝名相王安石却不爱洗澡,经常被友人们嫌弃,但他又非常喜欢与朋友们吟诗喝酒,后来他的朋友每次喊他作诗喝酒,地点就都订在浴室,别人都下了浴室泡澡,王安石总不好意思穿戴整齐一个人在外面负手独立对月吟风吧?从此王安石就变成了一个爱干净的好孩子。不仅变得爱洗澡了,他还专门写了二首《如梦令》词记述他洗澡的舒服感受,文风一扫当代名相的庄严正统,变得诙谐俏皮:

水垢何曾相爱,细看两俱无有。

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

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自净方能净彼,我自汗流呵气。寄语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戏。但洗,但洗,俯为人间一切。

这两首词中除了把洗澡的舒服写得通俗易懂,还能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至少在王安石时期,已经出现了专职的搓澡工(揩背人);除了王安石不爱洗澡,还有一个人也对洗澡深恶痛绝,如果你听说过“盛肥丁瘦,梅香窦臭”这个短语就知道我们要说的是谁了:

盛度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一生清廉,却天生是个胖子,胖到“前如俯,后如仰”的程度;而宰相丁谓却瘦得出奇,因为二人都是文采飞扬且是一朝重臣,故有“盛肥丁瘦”之称;而后半句就好理解了:宋词名家梅尧臣的叔叔梅询“严毅修洁,而才辩敏明”(欧阳修语),喜欢焚香,每天去衙门上班前都要焚上两炉香塞进袖口,然后用手掐住袖口不让香气溢出来,到了衙门口再把手撒开,一时间香气四散,人为之醉,故尔人称“梅香”;而另一位窦元宾虽然也是一肚子诗文和治国安邦之策,但却极其讨厌洗澡,浑身异味,人家就将他与梅香并列,称为“窦臭”。

与“窦臭”相对的不仅梅香一人,有些人对洗澡的热衷有些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南齐何佟之沐浴成癖,他满腹经纶,又有不洗澡不读书的怪癖,往往一天之内洗浴十几次,人送外号“水淫”,看来不管是喜欢洗澡还是不喜欢洗澡,到了极致都是可以青史留名的。

沐字的含义是什么意思,沐字的含义店名?

不管是否爱洗澡,至少在唐代之后,洗澡已经完全脱离了神灵崇拜的需要而成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享受,明人屠本畯曾将“澡身”与“赏古玩”、“亵名香”、“诵明言”称为人生四大精神享受之一;清人石成金则把“剃头、取耳、浴身、修脚”当作人身四快事,并将其视为人生意义的表现之一,认为只有身心愉悦了才能去真正享受人生,而这四件快事则是让人身心愉悦的根本,他在《快乐原》中云:“冬月严寒,不可频浴。其余三季,俱当频浴。须要温水和暖,反复淋洗,遍身清爽,不亦乐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ingzio.com/7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