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称骨算命四两三钱女命,蒋介石骨重四两一?

前言

1975年1月13日,周恩来总理出席第四届人大一次会议。

会上,他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双鬓斑白,皮肤黯淡无光,脸上大大小小布满老人斑,原本英姿勃发的周总理显得异常沧桑,就连曾经合体的西装,也变得宽大了许多。

轮到周总理发言的时候,他从座位上颤颤巍巍地站起来,双手不停地抖动着。

参会众人都知道,敬爱的周总理已经病入膏肓,他不听医生的劝阻,坚持拔掉输液管前来主持会议。

在连续多年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之下,周总理的身体终于吃不消得垮了。前不久,周总理刚刚入院时,工作人员为他测量了体重等其他数据,好方便将来用药剂量。 当毛主席得知周总理的真实体重时,他老人家对这位相互扶持了大半辈子的好朋友、老战友罕见地发了脾气:

“恩来,你都这样了,为什么还要骗我!”

一向实事求是的周总理,为何与毛主席发生不愉快,二人中间是否有什么误会吗?

蒋介石称骨算命四两三钱女命,蒋介石骨重四两一?

图|毛主席与周总理

一、家道中落,三位母亲助他翱翔

周恩来,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原籍浙江绍兴。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于江苏淮安东郊一条偏僻的小巷里。

其父周劭纲是个读书人,年轻时考过秀才,当过“国学生”“主事衔”。

因生活所迫,周劭纲做过文书、收发。他秉性正直,为人忠厚老实,十分有主见。

母亲万冬儿是位大家闺秀,为人善良、性格爽朗,生性争强好胜。

周恩来是周家的长孙,周劭纲与万冬儿欣喜若狂,他们给这个宝贝儿子起名“大鸾”。(周恩来的乳名,传说中的“大鸾”(青鸾)是一种象征吉祥如意的鸟

前文说过,周恩来祖籍源于浙江省绍兴,祖父这一辈才迁居江苏淮安。

鲁迅先生的笔下,绍兴有两大出名的职业,一种是贩卖“绍兴黄酒”的商人,另一种就是“绍兴师爷”。

周恩来的祖辈都是正宗的绍兴师爷,条件比一般的普通家庭强了许多。

到了周恩来父亲周劭纲这一代,原本兴盛繁荣的周家已经家道衰落。

周劭纲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二,大哥大嫂结婚多年还没有产下一儿半女。

加上父亲年老体衰,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周劭纲的肩膀上。

周劭纲十八岁那年,经由父亲介绍,迎娶了周恩来的生母万冬儿。

冬儿在家里排行十二,人们都称她为“万十二姑”。

19世纪末,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西方各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封建糟粕仍残留在当时社会的各个角落。

蒋介石称骨算命四两三钱女命,蒋介石骨重四两一?

图|周总理淮安故居,墙上的两件挂像分别是他的父母

老年间女性社会地位低下,轻易不许上学,还要缠足。

万冬儿为人直爽,与其他守旧女性不同,她执意要去上学,带头拒绝缠足。

从这点上看,万冬儿似乎是个“刺头”;至少在100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她的这种性格不讨喜,想找个门当户对的夫家不太容易。

这就让周恩来的父亲周劭纲捡了个大便宜。

嫁到周家后,万冬儿展示出了说一不二的脾气本性,把整个家族内外打理得井井有条。

等到周恩来长到7~8岁时,万冬儿常常带着他参加一些应酬。虽然是一介女流,万冬儿在与人交谈、处理纠纷时的举动,给周恩来留下深刻的印象。

周恩来在日后的政治生涯,与负责外交事务的时候,自然而然地继承了生母万冬儿爽朗的性格、通达干练的作风,以及处理问题时的果断。

不过,即使万冬儿如此踏实能干,她还是抵挡不了封建糟粕的影响。

当周恩来不满一岁时,他的小叔叔周贻淦病危。在亲友的劝说下,周劭纲夫妇忍痛割爱,把儿子周恩来过继给了四弟。(冲喜)

于是周恩来名义上有了第二个母亲,即为他的婶母周陈氏。

周恩来过继给小叔叔的第二个月,周贻淦撒手人寰,万幸,周陈氏还有个过继的儿子,她更加用心地呵护照顾小恩来。

周陈氏的父亲是个晚清秀才,自幼受到家庭熏陶,她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如果说周恩来跟在生母万冬儿身边时,学会了通达干练的处事方法,那在周陈氏身边,他就学到了做人的深刻道理。

这两个母亲性格差异如此巨大,使得周恩来日后“动静皆能”。

除了这两个母亲之外,周恩来还有一位乳母名叫蒋江氏,是周陈氏从乡下请来照顾周恩来的。

蒋江氏从小没上过学,家庭条件非常普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

她身上既有着劳动人民善良、仁厚的特点,同时也有底层平民爱占小便宜等陋习。

在乳母蒋江氏身边,周恩来汲取了许多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她有时还会带周恩来去乡下玩耍,在那里,周恩来如同鲁迅先生一样,结识了许多类似闰土的小伙伴,目睹了普通百姓的贫苦。

这三个母亲,一个给了周恩来生命;一个教会了周恩来做人的基本道理;另一个让周恩来体会到了底层百姓的不容易。

特殊的生活以及周遭环境影响,使得周恩来从小就养成了高尚的情操。他从不摆少爷架子,遇到任何事情都会冷静地处理对待,保持一颗孜孜不倦的初心。

蒋介石称骨算命四两三钱女命,蒋介石骨重四两一?

图|影视剧里的蒋江氏形象

所以人们才会说——良好的家教是培养一个孩子最重要的土壤。

正因为母爱的阳光以及婶母和乳母的宽厚待人,让周恩来在日后各种环境下,皆宠辱不惊,为治理国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尽管如此,周恩来身处新旧社会的过渡期,那些繁衍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大家族,避免不了的与时代潮流脱节。

轻则家道中落,重则家破人亡。

历史的车轮伴随时代的洪流,浩浩荡荡席卷而来,周家逐渐破败与衰落。

多亏了周恩来的生母万冬儿竭力操持家务,勉强保住了摇摇欲坠的周家。

周恩来清楚地记得,在他8岁那年,母亲万冬儿与人合伙出钱买了一张彩票,得到了5000元的大奖。

可这一家人每日吃穿用度需要耗费太多金钱,单单依靠周劭纲那微薄的工资,简直入不敷出,5000元巨款很快就被花得一干二净。

周恩来9岁那年,家里只能靠母亲去借贷、典当度日。

1907年春,生母万冬儿因为操劳过度,罹患胃癌去世,让周恩来深受打击。

1908年夏天,婶母周陈氏因长期体弱多病,染上了肺痨,短短不到两年时间,周恩来失去了最爱的两位母亲,快乐的童年到此戛然而止。

更令周恩来悲愤不已的是,因为家里无钱安葬两位母亲,父亲周劭纲觍着脸一家一家地去借钱,遭受了无数的白眼,近乎用乞讨的方式,才用借到的几十元钱草草安葬了两位母亲。

二、一生传奇,周总理少年加入革命

因为周恩来的伯父周贻赓和生父周劭纲常年在外地工作,小叔周贻淦因病早逝,还有一个伯父因为偏瘫失去劳动能力。

刚刚10岁的周恩来身为家族长孙,用稚嫩的肩膀帮助父亲周劭纲承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

没有了生母万冬儿的庇佑,此时的周恩来深切尝到人间冷暖。

慢慢地,整个周家几乎家徒四壁,任何能换钱的东西都已经被拿走,日子十分困顿。

周围的亲戚生活条件同样不好,想去借钱,基本上十有九回都无功而返。

甚至最穷的时候,淮安老家的那所房子都被抵押出去,只能靠借账度日。

尽管如此,一些家族里的亲友长辈,还让周恩来抄一张亲戚朋友的生日,每逢这些日子哪怕是去借钱都要去送礼磕头,千万不能耽误了礼节。

周恩来对这些愚昧行为虽然愤愤不平,却无力制止反抗,这让他迫切渴望打破封建桎梏。

为了借钱,更为了应付债主,周恩来需频繁出去应酬,请人家宽限些日子。

每一次的赔笑应酬,使得周恩来思想感情极具冷化,他已经看不到社会与民族未来的方向,用“彷徨无助”来形容当时的周恩来都已经不恰当,应当“万念俱灰”了。

就在此时,周恩来遇见了生平中第一位政治启蒙老师,亦是他的表舅舅龚荫荪。

龚荫荪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通读四书五经,却是一位革新派人物,周恩来一有时间就去表舅舅家,与表姐一起学习念书。

表舅家除了有许多古籍之外,还有不少进步的报刊,拓宽了他的思想。

蒋介石称骨算命四两三钱女命,蒋介石骨重四两一?

图|11岁时的周恩来

周恩来13岁那年,远在辽宁沈阳的大伯父托人捎信回淮安老家,想接周恩来去东北上学。

原来,大伯父周贻赓外出跑生活,已经在北方地区小有成就,生活安稳。因为膝下无子女,他一直希望周恩来到自己身边生活,毕竟大家都是亲叔侄,互相还有个照应。

这令周恩来激动不已,他总算可以继续求学了。

临别之际,第三个母亲(乳母蒋江氏)为他一件一件地整理行装,恋恋不舍地送走这个视如己出的孺子。

离别之际,周恩来回望这个令他又恨又爱的淮安老家,心里头一时思绪万千,他一步一回头地离开江南鱼米之乡,远赴辽东

周恩来其实对这个闭塞的小城没有太多留恋,唯一不舍的是三位母亲的教诲,与童年时期的美好时光。

他更不清楚,这一走,此生再也没有回过淮安。

1910年春,周恩来顺利抵达辽宁沈阳,大伯父周贻赓早就等在火车站外,他热情地帮周恩来提着行李。

一行人准备返回住所,大伯父拉着周恩来的手,指着火车站外不远处一片更加繁华的地区说道:“你没事的时候不要随便到这里面来玩……

话音还没落,一辆急速而来的小汽车左右摇摆,“轰”一下撞到了一位抱孩子的大姐。

肇事者连车都没下,继续摇摇晃晃地走了,那位被撞的大姐口鼻汩汩流血,眼看是活不成了。

外国人撞人的时候,附近有好几名正在巡逻的警察,警察们却无动于衷。 按照周恩来的想法“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既然你把人撞死了,就必须要有所赔偿,接受法律的制裁。

或许是看出了他的想法,大伯父语重心长地对周恩来说:“这里是洋人的租界,也就是外国人的地盘,如果不小心惹出麻烦,连说理的地方都没有,那大姐等于是白死了。”

周恩来不解地说道:“这里毕竟是中国的领土,为何任由那些外国人耀武扬威?”

大伯父伤感地回答道:“中华荒唐不振!”

说完,他连忙拉着周恩来的手,绕开租界回了家。

1910年秋,周贻赓把周恩来送进了新建的辽宁东关模范学校学习。

为了解国内外的大事,周恩来用自己的零花钱订了一份时报。

此时的东北正处于混乱不安的局面,日俄战争刚结束不久,十几万中国的无辜百姓死于非命。

日本以武力吞并与中国仅一水之隔的朝鲜半岛,随后气焰更嚣张,甚至扬言要把东北三省纳为大日本帝国的版图,沙俄式微,根本不敢有所反抗。

此情此景,令周恩来悲愤不已。

他既想着参加革命驱赶倭寇,更想着唤醒民智,让百姓们都坚强起来。

当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沈阳,周恩来为了表示拥护革命,剪掉了象征屈辱的辫子,引得同学们纷纷效仿。

有一天上课时,东关模范学校的校长突然心血来潮,到课堂上询问学子们:“诸生因何而读书?”

不少学子们都说:“为明理读书、为父母记账读书、为光耀门楣读书”,这些答案对校长不甚满意。

周恩来站起身,不卑不亢,用浓重的淮安方言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番铿锵有力的话语,使得校长欣喜若狂,他拍着周恩来的肩膀对同学们说:“有志者,当效仿周生。”

在东北上学的三年里,周恩来经常早早地去学校帮助老师们干活,学习成绩很好,却从不骄傲,给全校师生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当周恩来学完小学的课程以后,他于1913年春,跟着伯父离开沈阳赴天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南开学校。

蒋介石称骨算命四两三钱女命,蒋介石骨重四两一?

图|在南开学校念书的周恩来(前排左一)

南开学校是近现代中国按照西方欧美办学方式开办的一所中学,两位创办者张伯苓严修都非常出名,思想较为开放。

因为成绩优秀,在校期间表现出色,周恩来成为南开学校唯一一个免除全部学杂费的学生。

1917年9月,周恩来从南开学校毕业前往日本明治法律学校学习;1919年,周恩来参加了“五四运动”被捕。

南开中学迫于压力,把周恩来开除学籍,严范孙先生对周恩来非常赏识,无偿捐出7000大洋,资助周恩来和李福景前往法国留学。

在法国留学期间,周恩来认识了同样勤工俭学的小平同志,二人意气相投,很快成为并肩作战的革命战友。

1921年,周恩来在法国加入共产党,于1924年回国。

之后数年,周恩来一直活跃在革命的前线,先后领导了多场工人运动。

1925年8月,周恩来与邓颖超正式成婚;1927年,南昌起义失败后,周恩来与朱德听闻毛主席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决定挥师北上,与毛主席、陈毅老总在井冈山会合。

蒋介石称骨算命四两三钱女命,蒋介石骨重四两一?

图|黄埔军校时期的周恩来

周恩来后参与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主持了“国共谈判”。

多年的戎马生涯里,周恩来始终坚定地支持毛主席,他们俩筚路蓝缕,经历了无数苦难,终于1949年10月,光荣地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了!”

三、日理万机,毛主席责备恩来“骗了他”

1954年,周恩来率领外交部门参加了“万隆会议”,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6年12月至1957年2月,周恩来马不停蹄地访问了亚、欧11个国家。

通过外交行动,不仅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同时还争取到了许多盟友的帮助。

这才有了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提出的“26号决议”,让中国重返联合国担任常驻理事国之一,驱逐了中国台湾省的代表。

20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从评价周恩来:“他是我见过印象最深刻的人之一,待人谦虚、举止优雅,为中美关系作出巨大贡献。”

然而,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早就让周恩来的身体亮起了红灯。

1972年5月,周恩来进行了一次身体检查,这一查不要紧,专职保健医生张佐良发现检查报告上写着四个红细胞

再仔细一看,周恩来的尿液中发现红细胞,很有可能是尿路感染或者前列腺、膀胱肿瘤,甚至是癌症。

张佐良不敢多想,急忙联系医院领导,准备为周总理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

1972年5月15日,总理详细的检查报告出炉,结果显示周总理患上的是“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

连续好几次检查,其结果显示都是癌症。医护工作人员不敢告诉周总理,先通知了邓大姐,邓颖超强行让周恩来放下工作前往医院治疗。

不久后,周总理没有与任何人打招呼,偷偷跑了出来,回到中南海继续工作。

医院的工作人员赶忙追了出来,让周总理回到医院接受治疗,他老人家却告诉医生们:“你们不要着急,先让我忙过这一段,查出癌症有什么办法?我这么大岁数了,能多忙几天就行了。”

医生们急得团团转,谁也拦不住总理继续工作。

1973年1月,周恩来在办公室出现了一次极为严重的便血,预示着他的身体到达临界点,再不入院治疗休养,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邓大姐若还在中南海西花厅时,周恩来顾及妻子,装模作样地休息几天;一旦邓颖超出差,总理又我行我素。

没有办法,医院领导只好找到叶剑英元帅,请他去劝劝总理。叶剑英自知除了邓颖超之外,没有任何人能劝住周总理继续工作,他只好将事情告诉了毛主席。

毛主席当时身体同样不太好,他听到了周总理身体极度虚弱的消息,本着对老朋友、老战友的关心,毛主席以半开玩笑半命令的方式,让周恩来去医院住一段时间。

1973年3月,医生们在玉泉山临时搭建一个手术室,为周总理进行第一次手术。

手术很成功,医院的工作人员都松了一口气,不过术后复健非常重要,他们竭力要求总理留在医院休息,便于随时进行观察。

蒋介石称骨算命四两三钱女命,蒋介石骨重四两一?

图|周恩来与邓颖超

因为有了“前车之鉴”,医院的领导直接组成一个看护小组,24小时跟在周总理身边,就是不让他回去工作。

甚至还有人哭着跪着让周总理安心养病,他老人家大手一挥,强行闯了出去,又回到工作岗位上。

1974年,整个一年时间,周恩来做了好几次手术,每一次术后病情总会很快复发。

对于一个70多岁的老人而言,连续的手术已经让他元气大伤,每每快要康复时,周总理又选择了透支身体的方式去工作。

说句不好听的话,这就如同“油尽灯枯”。

医生们反复劝说没有用,叶元帅、小平同志包括毛主席反复劝说还是没有用。

1974年3月,毛主席的身体出现很大问题,眼睛快要失明,连站起来都有些费力。

他忍着痛苦,让工作人员去问问周总理的病情怎么样了?

1974年3月20日,周总理颤巍巍地亲自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将他的病情以及详细病因说清楚,包括体重等其他数据。

当工作人员把周总理的病情经过,还有体重和历史病因通过口述的方式报告给了毛主席之后,他老人家罕见地生气发火:“恩来呀,恩来,你怎么能骗我这么久。”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周总理的身体已经开始抱恙,毛主席当时就劝告他要以身体为重,工作可以放放。

每一次二人见面,毛主席总是感觉总理原本孱弱的身体似乎越来越瘦,询问他到底有多重,每次答案都是90~100斤

直至1974年3月,医护人员为周总理详细测量体重后发现他老人家的体重只有60~61斤。

毛主席这才得知:数年来为了不让自己担心,周总理都是刻意隐瞒自己体重。

因为二人身体都出现了问题,谁也无法去探望谁,彼此又关心着对方,所以周总理和毛主席用电话和书信的方式相互关心。

1974年6月,周恩来的身体出现了其他的问题,他不得不离开中南海前往医院治疗。

周恩来把病房改为“临时工作室”,让工作人员把所有资料全部搬到医院里,他要继续工作。

1975年1月,周恩来从医院中出来,参加了四届人大一次会议。

1976年1月8日上午9:57,人民敬爱的周总理,永远地离开了他热爱的人民。

那天得知消息的朱德元帅拄着拐前往北京301医院,看着周总理的遗体,他老泪纵横,低声呼唤道:“恩来你再睁开眼看看我,我是老朱啊。”

此时的小平同志与叶剑英、陈锡联等人正召开会议,当听到消息后,小平同志连续下达三道命令:

第一,以中央名义发讣告,组成治丧委员会,通知中国驻外各领事馆降半旗

第二,海边防部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第三,立即向毛主席报告周总理逝世的消息。

消息传到中南海,毛主席坐在窗前,久久不语。

1976年1月11日,数十万群众自发走上十里长安街,一路相送总理。

蒋介石称骨算命四两三钱女命,蒋介石骨重四两一?

图|周恩来与邓小平

毛主席原本挣扎着想去参加追悼会,可他的身体容不得去悼念老朋友了。

结语

如今的中国早已脱胎换骨,不是当年“不振荒唐”的旧社会了。

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敢轻视我们,这是所有革命先烈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也是周总理穷尽一生的心愿。

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对周总理的感念之情,他与毛主席、小平同志足以堪称“世纪伟人”。

参考文献:

[1]说不完的毛泽东与周恩来,作者张素华 边彦军 吴晓梅,文史博览 2008年03期

[2]青年周恩来践行与担当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论析,作者史会景 于镤,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04期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ingzio.com/18691.html